【教师阅读地图第二次预习作业:《<论语>,我最爱的原典》】人的改变,或许只在一瞬间。或许是遇到了一个人,或许是经历了一件事,或许是听到了一句话,或许是读到了一本书。在我的蜕变过程中,就有那么一本书,让我拿起了便没有再放下过。这本书,就是《论语》。毫无疑问地说,《论语》就是“奠定”我的“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我的“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知道《论语》,源自初中和中师时期那为数不多的章句,总觉得这些东西是老古董,思想和内容陈旧,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去甚远。再次与《论语》邂逅,是2014年,参加了我们当地的一个公益读书会。我们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开始阅读时,也是感觉头大如斗——埋藏在骨子里的那些想法,让自己心存抵触,不能悦纳,也就谈不上深入细致地研读。后来,大家推举我做“讲师”,在线下共读活动中,让我带着大家学。没办法,赶着鸭子上架,不干也得干啊!为了给大家讲好,我必须自己先要深研细挖。从网上又购买了好几个版本的相关书籍,每次“备课”,我都摊开好几本书,参照解读,在书本上记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时,还要上网去查找相关资料。慢慢地,我发现《论语》中的智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无论是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还是为人、处世、交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虽然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依然常使人如醍醐灌顶,有茅塞顿开之快感。我更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章节,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深远的意义。就拿“因材施教”这个教育原则来说吧!作为老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很早就知道这是孔子提出来的,但却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孔子是怎么实践的。现在,通读过几遍《论语》之后,我才发现孔子因材施教的诸多“秘诀”。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之后就要立刻干起来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风就是雨说干就干呢?要找他们多商量一下。“另一个学生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对,听到就立马行动,不要犹豫不决,耽误了时机。”(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是“闻斯行斯”这一个问题,子路问,孔子不让他立马行动;冉有问,孔子又鼓励他马上付诸实施。这是为何?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也像我们一样疑惑,跑去问老师。孔子一语道破天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什么是因材施教?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给出不同的建议。像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数不胜数。由此,我深深地反省自己——我对自己的学生了解有孔子那么深吗?我能不能像孔子这样,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合理的建议?孔子不愧为至圣先师,他两千年前的教育智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论语》不愧是“儒家经典”,是一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宝藏。
孔子,值得我们顶礼膜拜;《论语》,值得我们深耕细读。
2021年3月14日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