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与和尚辩论都能赢得胜利的道教理论家

世间好语佛说尽。

在《佛经》的熏陶下,和尚极富思辨和逻辑。再加上因果、轮回等佛教教义基本无法证伪,佛教辩论几乎没有敌手。即便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在皇帝偏帮道教的情况下,和尚打嘴仗也没输过。

法琳大和尚曾在唐太宗跟前与道教辩论大获全胜。法琳进一步对唐太宗说,“陛下您的李姓出自鲜卑,和陇西李氏没有关系,跟太上老君就更扯不上关系了。从血统上来说,陛下是胡人,应该信奉同样来自域外的佛教。”这当然触动了唐太宗的逆鳞。

唐太宗最恨别人说李唐王室为鲜卑后代。他阴恻恻地对法琳说,“听你说,念观音名号可以刀枪不入。那么现在将你关入大牢,请你一定要好好念观音。七天之后试验一下,看看你是否能够刀枪不入。”

七日之后,唐太宗找来法琳:“你念观音了吗?”法琳淡定地回答:“没有。”唐太宗一愣,“那你在念什么呢?”法琳依然平静地说,“我在念陛下。陛下就是当今的观音菩萨。”

这一顶高帽子奉上,唐太宗果然没好意思再砍掉法琳的头。但也没有轻易放过这位佛门高僧,最后把他流放到四川了事。

与佛教重义理相反,道教极重实践。无论是道教的金丹派还是符箓派,都是在实践中寻找长生大道。因此道教的逻辑性,以及道经的驳杂和漏洞,在佛教徒看来都是大问题。不过,在唐朝崇道的大背景下,有个道士在与佛教的辩论中,也赢得过胜利。这个道士名叫李荣。

李荣是四川人,道教重玄理论的重要发展者。据说李荣从小好道,一时声名鹊起,成为四川道教界名流。号称“道门英秀,蜀郡李荣”。《全唐诗》收录有一首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可以看出李荣对佛教是颇有敌意的。

有一年,京城兴善寺发生了火灾。当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佛道斗争非常激烈,常争论二教优劣。李荣听到兴善寺被焚,竟大感兴奋,因此写下了:“道善何曾善,云兴遂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幸灾乐祸之情也溢于言表。不过,诗是写得不错,也说明了李荣的辩才。

遭受大火之后的和尚们看到这首诗,自然悲愤不已。同时也在心底记下了这笔账。逮到机会便想找李荣的麻烦。有个和尚法名法轨,身材短小,大约一米多高吧。一天他在寺里开讲,李荣前往与之辩论,往复数番。和尚用李荣的旧作讽刺李荣,在高座上朗诵:“姓李应须李,言荣又不荣。”李荣不等他说下一句,应声接道:“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把法轨和尚说得面红耳赤。四座的观众都十分佩服李荣的才思敏捷。

打嘴仗只是小道。李荣对道教的贡献,主要还是在于对重玄理论的发展。重玄之道本于《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重玄理论对老子的“玄”是顺其精蕴加以阐释的。不同者在于老子是肯定式思维,肯定了有与无。而重玄理论则受到佛教中观思想的影响,持否定式思维。通过对有无的否定来解释“玄”。

可以看出,李荣虽然敌视佛教,不过他的思想,还是受到佛教三论宗的影响。李荣认为,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道”是虚寂。它超越时空,超越现象界,无形无象,妙体不变,真际不动,不可言说,不可认知。“非有非无之真,极玄极奥之道。”

通过援佛入老,李荣对佛和老庄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发展了道教的教理和教义。对后来道教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应该铭记这位与和尚辩论都能赢得胜利的道教理论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