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 三馆联手!在山西博物院,遇上那一缕东方香魂

无论你是不是文艺青年,在熹微的晨曦燃一支西溪桃花,或在微雨的黄昏点一盏昆仑煮雪,总是一件惬意的事。

虽然燃香并非东方专利,但在这个诗性、含蓄的国度,香是中国茶的浮沉温厚,是江湖中的侠骨柔肠,是在五千年的四季轮转中,记忆中的细雨流光…

香,在中国,总是那么富有诗味。

如今,在山西博物院中的新春展中,你可以深入了解这流传千年的焚香文化。

主办:山西博物院

协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九龙沉香博物馆

展期:2021.2.4—2021.5.9

地点:山西博物院主馆一层临展厅

2月4日至5月9日,山西博物院联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九龙沉香博物馆,精选160余件/套与香文化有关的藏品和艺术品,从香木、香具、香意三方面,阐释东方香魂。

香意

还记得那个故事吗?

宋徽宗为宣和画院选拔人才,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墨守成规的考生着眼于酒家,深谙诗眼的李唐以桥头竹林外挂酒帘的意境,一举夺魁。

中国文化,向来重在意,而非景。

宋   白釉镂空熏炉  山西博物院藏

香也是如此。古人制香,是要创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情境;创造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的随意;创造开琼筵坐花,飞羽觞醉月的绚烂。

诗词书画、舞乐琴茶,无物不可入香。

东方香重意境,连香的调制过程,也是满满的“中国味儿”。

明青花波斯文筒式三足炉   山西博物院藏

调制中国香,被称为“合香”,是将不同香料按中医学的“君臣佐使”构架炮制、拼配。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主张,为合香设定了不同的意境。而由于文化话语权历来掌握在文人手中,因此,中国香文化也逐渐“文人化”。唐宋以来,焚香、挂画、点茶、听琴,成为书房“四般雅事”,其中以香为首。

日本江户时期  锤纹纯银香罐  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唐代李密喜欢独自一人携香具香品入山岭之中,选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后让香气与山中的树木清香融为一体,使身心浸淫在青山绿水和特殊的香气之中,“舒啸情怀,感悟天地之理”;宋代的蔡京品香则要有气势,要使烟气蓬勃而出;徐铉则一生焚香伴月......

香烟氤氲,香气弥散,仿佛脱离世俗般的精神升华,凝聚着香文化的意趣美妙。

日本明治时期  红木百宝嵌香筒  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但香从来不是文人专享。上自朝堂,下至市井,皆习香事。

上古燔燎祭祀,先秦绮兰佩香,汉魏中西合香,各种情感赋予其中。隋唐的富贵奢华、宋元的清远素净、明清的千姿百态,香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意义越来越宏阔。

从神秘高远的祭祀,到奢侈华贵的庙堂;从清雅馨香的书房,到大众百姓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东方香魂如同中国书画般,充满神韵。

香木

想要创造的香气,最终要在香木中调制。

中国焚燃香料的习俗源头与上古祭祀相关,先民们将燃烧上升的香烟视为人神之间共同的媒介。随着丝路畅通,香料朝贡贸易往来不绝,为历代宫廷皇室所钟爱。秦汉以降,伴随着丝路驼铃或海上帆影,域外香料来到中国,融入本土香事,逐渐形成了以“沉、檀、龙、麝”为骨架的四大香料体系。

四香之中以沉香为首。

沉香莺歌绿奇楠“天使之眼”    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沉指沉香,是沉香木受到自然、外界伤害或自身病变,伤口分泌树脂,加之同自然界真菌的反应,经过长年的醇化而形成的一种香料。

因此,沉香树结香后,会经历漫长的生长期,至少需要几年至十几年的时间,但一块优质的沉香木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形成,因此产量极少。

沉香燃烧时发出的香味是一种沉静而高雅的清香,很容易使人心平气和,进入安详的状态。

加里曼丹沉香

除香料之外,沉香的功用还有很多,《本草纲目》中曾记载,沉香木具有强烈的抗菌效能、香气入脾、清神理气、补五脏、止咳化痰、暖胃温脾、通气定痛、能入药,是上等药材极品。

檀香

檀香,又被称作“黄金之树”。中医认为檀香有行气调中,散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因此,焚烧檀香被认为有调节情绪、使人平静祥和的功效。

龙涎香,也称龙腹香,西方又称之为“灰琥珀”。龙涎香的实质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有的抹香鲸会将其吐出来,有的则会从肠道排出体外,仅有少部分抹香鲸将其留在体内。

龙脑

世界上最早发现龙涎香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汉代,渔民在海里捞到一些灰白色清香四溢的蜡状漂流物,这就是经过多年自然变性的成品龙涎香。从几千克到几十千克不等,有一股强烈的腥臭味,但干燥后却能发出持久的香气,点燃时更是香味四溢,比麝香还香。当地的一些官员,收购后当着宝物贡献给皇上,在宫庭里用作香料,或作为药物。

受宫斗剧的影响,在大众心中,麝香并不是一个好词。事实上,麝香不仅是药材,还是香料,本质上跟害人没有什么关系。

麝香

麝香是鹿科动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不仅芳香怡人,而且香味持久。

麝香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十分悠久。杜甫曾在《丁香》诗中遇“晚坠兰麝中”。古人文人、诗人、画家还在上等麝料中加少许麝香,制成“麝墨”写字、作画,芳香清幽,若将字画封妥,可长期保存,防腐防蛀。

香具

香具,依香而生。

唐龟形香薰   山西博物院藏

作为承载香事、传达香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香具在中国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反映着不同时期香文化背后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工艺技术、审美情趣等历史变迁。

汉   红陶博山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汉   龟鹤纹铜博山炉  山西博物院藏

香具成为中国香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香炉。

先秦时期体现礼仪的鼎、鬲、豆式熏炉;汉晋时期仙气缥缈的博山炉;南北朝供养神佛的长柄香炉;唐代雍容华贵的贵金属香具;宋代清新简约的瓷香炉;明清传袭久远的宣德炉......无论是礼仪祭祀还是家具陈设,因人文内涵的改变而丰富多姿。

元   钧釉双耳三足瓷炉  山西博物院藏

宋  龙泉窑青釉瓷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  蚰耳铜炉  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宋元时期,原本只为宫廷权贵享受的香事逐渐渗入民间。宋代中后期,以香炉、香盒、箸瓶为主体的炉瓶三事,渐成定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香料为大宗贸易品,与丝绸、茶叶、瓷器共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香具亦随之流入海外。

【后记】中国人爱香、敬香,香与中国文化融在一起,演绎出那许多芳芬四溢的故事。

注:文中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于山西博物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