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场雨!

原创 王晓竞 长城船舶王晓竞 5月17

【王晓竞—分享我的思考和见闻】

虞美人·听雨
宋末元初·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蒋捷是南宋进士,后来蒙元灭宋,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感恩祖国的繁荣富强,我辈没有经历过这般家国之悲的叹息,但仅仅是年岁的增长,青春的逝去,已经让读起这首词时难免泪流满面,至于为何落泪,这天下唯知己与自己二人知道。

每当有雨的天气脑海里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这首词,雨,向来具有特定的文学象征;雨,除了被诗人用来描写凄苦、孤独与思念,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一首专门描写雨的词。我第一次读到时,不仅耳目一新,更是深感此词值得自己用一生去品味。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客舟中听雨的他被满腔旅恨、万种离愁深深折磨着。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一生的光阴,或波澜壮阔、或闲适安稳、或瑰奇浪漫,落到纸上,终究不过寥寥几笔。从起点的交缠到终点的枯淡,究竟是我们洞悟了人生,还是人生消解了我们自己却不自知?这首词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三场雨,读来使人凄然。

时光无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蒋捷也快要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一夜未停的雨声使晚年的他在僧庐之下触景感怀,少年的风流、壮年的飘零还有国破家亡的记忆已如雨打风吹去,在他的心中都早已释然。

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相比,蒋捷虽未如那般名垂青史,成为民族英雄。但蒋捷入元不仕,重义轻利,同样无愧于华夏。古老繁华的江南尽陷元军,在借宿僧庐的蒋捷眼中,四处皆为萧瑟与荒凉。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生,唯有空流老泪而已。

人生就像赶路,山一程,水一程,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披荆斩棘,往前看,人生仿佛遥不可及,往后看,却又咫尺可量。而我们已到中年,到了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分水岭,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前半生,我们年少懵懂,一心追梦,却也难免频频碰壁,错付真心。希望后半生,我们成熟稳重,明白事理,懂得珍惜。

这世上最会赏雨、听雨,也最懂雨的人唯有蒋捷。他经历了国破家亡,尝遍人生辗转之苦,少年时追欢逐乐,中年时漂泊无依,老年时孤独沉寂,所有的心情都落在了那雨声里。或许是因为看尽兴衰的感悟太深,蒋捷的一笔一划,就写出了所有人的岁月沧桑、人生真味。从古到今,许多人、许多听雨客,都在经历和感受人生的三场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