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行“春秋假”为何这么慢?
春秋假早已提及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规定,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几乎每年都有人提及学校推行春秋假,既有助于旅行行业健康发展,也有益于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素质,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也有助于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不至于“开学学死,放假闲死”。
政策层面是支持的
学校春秋假在政策层面是支持的,也鼓励各地自行探索,甚至浙江省杭州市自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进行中小学春、秋假试点。
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这更让学校春秋假除了有旅游价值之外还有了实际的社会实践类的教学价值。
甚至在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鼓励各地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
可是,实行春秋假的学校依然寥寥
近日,教育部通过官网公布了对于“增设大中小学春秋假期,建立错峰休假制度促进旅游业均衡健康发展”的建议答复情况。教育部指出,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
在教育主管部门一次又一次授权学校可以实行“春秋假”,可是实行春秋假的学校依然寥寥无几。这又是为何呢?
有人认为学校放假会引起地方各方面的协调非常麻烦,故各个不太愿意实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权力是下放到“学校”层面,如果当地教育局不统一放假的话不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工作和作息的。
高度行政化的学校实际上只是执行部门
如果深谙学校运行机制的话,春秋假难以推广并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一个行政部门,如果上级有命令,一定责无旁贷地完成,如果没有命令推行而让学校自作主张,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动作。
对于上级回复的解读,学校一般是从执行的视角来看待的。比如说教育部回复春秋假:“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显然主管部门并没有使用行政命令推进“春秋假”,而是采用自己做主的方式,各地和高校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了“言外之意”,一致决定按照原来的寒暑假的放假方式。
包括今年引人注目的“不一刀切”实行“封闭式管理”的表态,或许主管部门真的不赞成一刀切的封闭式管理,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他们只能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命令,对于这种有选项的“表态”那要看主管部门更加关注什么!显然各大高校读懂了主管部门的意思反对“一刀切”而非反对“封闭式管理”。一刀切出了问题是主管部门的事情,不“封闭式管理”则是高校的责任。
这就是一个行政执行部门的无奈,它只能执行命令而无法做出任何的决策,即便是我们看到一些决策,这些决策也是为了完成某些命令和任务而制定的。
读到此处或许明白了学校为何至今没有推行春秋假了吧!因为一刀切责任太大了,不一刀切又没有人执行,就这么拖了下来,或许还会继续拖下去……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