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果贱伤农总是重演?请看2001年两家中央媒体的调查。

对绝大多数果业人来说,2020到2021,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既冷且长,确实有点难熬。国内的“果业寒冬”都惊动了两家中央媒体。柑橘跌价,苹果卖不掉......这个问题并不新鲜。为什么刚刚过去的2020年乃至2021年1月,又是果业寒冬,为什么年复一年果贱伤农?
问题并不新鲜,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并不新鲜:
1、供大于求。产量不断扩张,必然带来高供应量。根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国内水果总产量2.74亿吨。这意味着,国人每人每天需消耗近一斤水果,才能完成果业去库存的任务。试问我们自己,作为消费者,家里算上老人小孩,每人能吃掉近一斤水果么?
不单是水果,蔬菜也是如此。年复一年的买菜难,也成为国内媒体报道的热点,背后的大原因,其实也是供大于求。
早在一年前,谷风就在《为什么年复一年农民卖菜难?根源在这里:一年种菜能供150亿人吃 》文章里分析,因为中国农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生产的蔬菜、水果太多了。
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和蔬菜协会等权威渠道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水果总产量约2.57亿吨,2018年全国蔬菜产量70347万吨。蔬菜和水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05.1公斤和184.4公斤。水果人均占有量超过360斤;蔬菜人均占有量超过1000斤(一年产能可以满足150亿人的吃菜需求,相当于全球人口的两倍)!水果蔬菜人均占有量均为世界第一,确实太多了!
更严峻的是,从2018年的2.57亿吨到2020年的2.74亿吨,果业的产量总数还在增长中。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这远远供大于求的水果、蔬菜,能好卖吗?能卖出高价吗?
当然是掉价,是卖不出去!
看文后的评论中,不乏明白人。网友“DAHAIBOTAO”说,“无论线上线下,电商、店商,只要产大于供,价格不降才怪呢。”
2、水果不耐储存的特性,不可避免在集中上市时发生“价格踩踏”。冷库库存持续高位的态势已经很难扭转。
如农民日报报道中说,“2020产季入冷库存储的苹果约1100万吨,同比增加8%,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苹果新上市期间的旺盛行情,引得一众梨商、蒜商、姜商也加入存货行列,2021年1月份苹果冷库存量比上年同期高150万吨左右。”
3、行情一直欠佳,种植户投入意愿大大降低,有机肥、盖膜等投入相应减少,导致果品品质下降,进一步影响销售,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才会时不时在新闻、网络上看到水果蔬菜滞销,大爷欲哭无泪、水果倒在沟里的消息。每年都有,此起彼伏。看着自己的心血烂在地里卖不出去,那是何等的煎熬,又是何等的无奈?
难道只有愁云没有希望?否。文章中已经说明。“总的来看,我国水果目前总供应量有余,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路货遍地,缺乏安全、绿色、高品质的水果。”包括叮咚买菜、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线上农产品消费趋势报告》都显示,消费者对各类品牌农产品、地标产品的接受度明显提升。水果消费的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个趋势同样不是新发现。早在一年前,我们就发现,虽然大宗普通农产品在降价,但真正优质的农产品其实还在增值,比如,68元一斤的柞水木耳,119元一斤的香椿,照样畅销。
的确,物流可以改进,冷链可以建设,仓储可以提升,但如果总供应量不减少、质量和结构不调整,这些都是缘木求鱼。果业寒冬仍然会成为农业难以避免的宿命、一再出现!
【谷风点评】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新农人来讲,想要增收,不在质量上下功夫,不在经营上打磨特色好产品提升价格,只是墨守旧有思维关注“量”的扩张,这种老路子已经不行了。相反是只能进入“一拥而上,盲目扩大生产--量大--价低--收入低--减少投入--降低品质--消费者不满意,更难销售--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恶性循环。国内蔬菜、果业这一幕幕轮回的悲喜剧,究竟还要反复上演多少回,我们的新农人才能开窍。
来源:河东果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