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太谦虚地讲,我也算是个爱读书的人,故对周先生的看法深以为然。三十多年来,我不敢说自己每天都读书,但至少80%的日子都在阅读,哪怕一次只看十页八页。某个时期,因为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不需要太加班,我集中力气读了很多书,基本控制在一周读一本的节奏。
高强度地读书会让我每天都觉得神清气爽,有新收获。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对阅读的品质要求比较高,非名家经典不读。——毕竟市面上有太多的书毫无营养可言。叔本华曾就如何读书写过文章,其中心思想是:读坏书不如不读书。他的看法比我更“极端”,他眼里的好书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想想也正常,人家是大师,品位及沉淀自然比我等凡夫俗子高很多个量级。
有读书的癖好不足以让我们变得更美好,有读好书的洁癖才能让我们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久而久之得以脱胎换骨。我眼中的好书,一定要经得起市场的长期考验,而不是昙花一现,匆匆收场。比如《论语》,短短的一万多字数千年来还在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比如《红与黑》,毛泽东点评过它,海明威列其为必读书,纪德说它是“生平最受益的一本书”;比如《国富论》,研究经济学的学者几乎无一不推崇它,初学经济学的学生们更是没有办法绕得开它。如上所说的这些书,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2019年3月,我在深圳南山书城听尹昌龙博士做“一座城市的阅读”的分享,他开门见山地讲道:“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真正的强大、民族真正的复兴,必须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尹博士是爱读书的人,亦是会读书的人,他反复强调坚持读经典的重要性,所以他的分享“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深圳读书月办了二十年,无疑对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提升市民素质起了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逐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现在,我们走到哪都能看到捧着书的人,至于深圳的几大书城,几乎每天都是人满为患。——现在谁还敢说深圳是文化荒漠呢?
早阵子跟胡野秋先生交流得知,在推动深圳文化立市的过程中,本土学者奉献了诸多的智慧,其中最具魄力的建议就是将偌大的中心书城建在市中心。现如今,中心书城俨然已经成为深圳一景,诸多的文化活动在这儿举办,诸多的文艺爱好者在这儿聚焦。当下深圳所呈现的良好文化面貌,自然也离不开主政者的眼光与胸怀,没有他们的高瞻远瞩,想必更多的大空间都会被商场、超市、住宅所占据吧。
一个人忙着生活,时有精疲力尽之感,唯有读书可以让他稍作停留,放松身心。依我看,现在的深圳,每个月都是读书月,每一天都是读书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终身阅读者,在好书的陪伴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获得“20年,我与深圳读书月的故事”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