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到底顶什么用?!

才华一般蕴藏在才子们身上,那才华有什么用,就要看才子们做什么了?

在看不尽的锦绣山河里,才子们在路上歌咏它们;在玩不完的琴棋书画里,才子们沉浸在其中;在吃不完的煎炒烹炸里,才子们品店一二,背着山河,抚琴泼墨,煮茶饮酒,怡然自乐!

当才子们逛完、玩完、吃完后,然后该干些啥呢?

然后想着下一次在哪逛、在哪玩、在哪吃,想着如何再一次沉浸其中,怡然自乐。

那重复几次,新鲜就无趣了,然后该干些啥呢?

然后才子爱佳人喽,所以才子们走进了《西厢记》,走进了《牡丹亭》,走进了很多故事里,比如近代的胡适先生,在独特地逛窑子的癖好里说妓女见得种种人,遇得种种事,阅历深刻,于痛苦忧乐之中,要高于生在安乐处的女子,故而风情万种。所以,才子们除了上面那3种后,便走入了浪漫的幽幽梦乡里。

此类才子佳人之事,不胜枚举。不过,北大醉侠说过:“中国文化主要掌握在两种人手里,一个是士大夫,一个是妓女,就这两种。”

所以,一不留神,所谓才子的士大夫们与妓女们的种种风流韵事,便走进了中国的文化,好神奇啊!

所以,夸大一点,有才华说不定就你代表了中国文化。

这是才华最伟大也是最大时优点,那它的缺点我认为比优点要多。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是一句俗语,这个俗语里可没有把才华列入其中,才华是多方面的,穿衣吃饭类的才华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就是你的才华到底能不能换来衣服和米?

在我学习浩如烟海的文学史里,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美国作家爱伦坡,他立志要当个职业作家,最后穷困潦倒而悲哀死去,他的才华没有给他换来饭吃,虽然他开创的文风影响后世很多作者的灵感。

所以,我们历史上对于有学问的人称为“秀才”,但是在这秀才前面通常会加几个词叫“穷”、“酸”等,“穷秀才”、“酸秀才”,意味着这些才华满身的人,会写诗歌会抚琴,会谈弄风月会时不时拽一下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的人通常又穷又酸,脚不踏实地,是眼高于手的。

我在母亲的生日上写了首族诗送给她,母亲说:“你能不能不要酸了,搞点实际的。”所谓搞点实际的,当然就是穿衣吃饭了,当你说茴有4种写法的才华没人理会时,你的才华遇到了生存的挑战,所以变得一文不值!

但是当才子们坐上官位,却好似樊笼,囚禁着自己的灵魂,虽然换得写穿衣吃饭的钱,但是总是要摧眉折腰,感叹行路之难,所以当陶渊明辞掉官后回到家,他是真的高兴了,他的妻儿或许还是需要陶渊明向她们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辞职?解释通了之后,陶渊明辛苦躬耕,虽然穷,都要蹭酒喝,但是他快乐啊,采个菊花,转身见个南山就怡然自得了,又回到了看不完锦绣山河,玩不玩的琴棋书画中去了,所以,这才华有时会成为你仕途的桎梏,当然更多的是它可以真正使你找到快乐的事,即使当时没人能理解,那又怎样?

我自己的生活,为毛要让所有人理解呢?

所以你还记得那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庐陵太守欧阳修吗,他当官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这山水之间,但他行文最后特意强调了一下自己的官职:“太守谓谁?”,所以,欧阳修在做官与山水之间,我想是很纠结的,他的“六一居士”的自号也是在书、酒、琴、棋之中,怡然自乐,所以在坎坷的仕途里你的才华可以帮你抵消一些压力,安抚你的情绪。

记得高晓松曾有个玩笑说:“我年轻的时候的理想就是吃软饭,结果我的颜值不够,长残了,只能考才华。”高晓松的才华意思多读书,多走路,见多识广,博闻强识,这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没有点闻鸡起舞的精神,我想你的才华是撑不起你的低颜值的。

其实说道这里,才华原来的文字意思是才能,大多指的是文才,所以我强拉才子秀才来举例子就是为了贴上这个词的含义,但是这个才华,其实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央9纪录频道演过一个纪录片,纪录河南少林寺在民间的一些武术高手,我看了以后感叹确实是高手在民间,这些民间武术家们深藏不露,有的是学校里的厨师、有的是民间武术学校的校长、有的是个木匠、铁匠,有的是北漂者等等,但是他们都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将中国武术传承下去,所以开始了艰难的夹缝里求生存的奔波,就是因为他们的才华虽然出众,但是面临失传、后继无人、没有得意徒弟、功利化社会里人们的漠然等等原因陷入了困境,所以纪录频道才用媒体引起大家的注意,说实话,武术确实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但是习武者与这个商业社会是脱节的,所以穿衣吃饭受到了威胁,现在的学生家长们给报班的时候倒是琴棋书画都有,学武术的倒是少了,因为前者可以有小三门,但是后者因为考试加不了分,走这个职业路子又没钱赚,没人去学。

纪录片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一个日本武术爱好者漂洋过海40多次去河南只为了用毅力感动师傅将关公大刀交给他,虽然这个师傅纠结要不要收他做徒弟,但是他的毅力以及对武术的领悟与热爱确实没有一个他的徒弟可以超越他,所以最终收了他,并开始教授关公大刀。

你说这漂洋过海只为了学个大刀,这有什么用,你说我们学习这个东西不挣钱学它干嘛,学它就应该实用,杜威啊、苏霍姆林斯基啊外国教育家一些实用主义教育观确实影响我们很深,我们在不断的夸赞外国好的同时忘了我们的孔子学院已经开遍了全世界了,孔子就是的大教育家,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理想,曾晳谈个琴,说邀四五个亲朋,吹着春风,哼着小曲,登登高,散散步,然后一起回家,孔子于是就点头同意了曾晳这个理想,还说自己也是这么个理想,前几个当宰相的,当大祭司的为啥孔子笑了,一直觉得这个“孔子与点”典故有点“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意思。

孔子和曾晳的理想又回到了看不尽的锦绣山河,玩不完的琴棋书画中了,只不过乱世之中的孔子渴求的就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但孔子自知这纷乱的社会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所以他向往那样惬意愉快的生活。

那么,现在我们生活孔子曾期望的社会里,我们的烦恼为啥比孔子都多呢?

央视那个有名的“你幸福吗”的街头采访,看过之后,笑过之后,引起了关于“幸福”的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又落实到个体身上,但个体不幸福啊,所以又进入了一个循环的圆圈里:“你幸福吗?”

“我姓曾!”

所以,才华这个东西,还是看视野或者看际遇,其实就是一个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就是郭德纲总爱说的:“7分的努力,3分的幸运,外加1分的贵人扶持。”柳永穷困潦倒,悲凉死去,几个青楼女子攒了他的棺材钱,这几个女子是懂他的才华的;陶渊明辞职之后,妻儿最终是懂他的才华的;那个日本武士者,他的中国老师放下成见与国籍,还是懂他的才华的,如此种种,都是幸运的;不过爱伦坡是不幸的,孔乙己是不幸的,梵高是不幸的,凡此种种,7分的努力是有了,后面那4分没有遇到。

所以,叨逼叨了这么多,就是想粗粗地证明一下,才华还是有点用的,至少我认为是,你有啥与我说的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