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二)文化底蕴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二)
作者 郝庆年
(接上)胡氏饭店西边是一条南北巷道通往县城南门,巷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巷道东面有一个基督教堂,是个有点西洋气息的去处,每星期天县境内许多教徒都赶来礼拜。我村有个婶婶,识些字,是很虔诚的教徒,后来做到县教会的理事。她二十多岁就守寡,心底善良,从不骂人,孩子惹她很生气时也只是说声“这东西…… ”从她身上我感到基督教是个文明教。
翻修后的华县基督教堂大门 宋朝峰摄
出南门百多米是县第二完小,由玉皇庙改建而成。它紧西边是吴家村,不远处的县城西南角有“古城”和“白杨树底下”两村,都不很大。
解放前后中山装制服很时髦,但几乎没有成衣卖,多都是到裁缝店量体制做。通南门巷道临街口的西边和对面有两家裁缝店,常年都有活做。挨着南排裁缝店是县新华书店,门面很小。我记得五三、四年“毛选”第一卷发行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我们是学校组织参加的。书店西面是“咸林医院”,西医为主,这也是杨松轩先生革新世风的举措之一。紧挨着它还有个中药房。再西面有个茶馆,很萧条,店主有点头疮,很瘦弱,女人神经不大好,常坐在店门口傻笑。再靠西是蒸馍铺(有学生就是在这里用粮食换馍的)、粮店,对面好像也有一家客店和粮店。县城里没有集会,粮店生意比较冷清。南排再往西有县邮政局和银行。银行是中间开着双扇门的三间土瓦房。上高小时我十岁大小,根本不知道银行是干什么的,只看到它门口很少有人出入,觉得没有大价值。由此向西北就通到县城西门。城门内东侧有个一间大小的门,通着咸林的大操场,但门上方写的好像是“教育学会”。(其实,咸林中学原初中部所在的小西院就是县教育学会的旧址。)
县城东墙内有“文庙”,有一个大殿,据说是上世纪初年少华镇刘家(该家的老太在慈禧西逃时捐过很多银两而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出资翻修过,比较完好齐整。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华县文庙大成殿  自文史六
县城内还有三棵唐槐显示着华县(州)设置的悠久:一棵在东门内向西北约五、六十米处的路旁,树身需三、四人合围,中空,可藏一、二人,许多枝干已枯,但夏秋依然一树绿叶,大片阴凉。树下一个大碾盘,秋天常有一些人在上面碾谷碾玉米。
原文来源:网友推荐《乡愁少华山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