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偏瘫肢体肿胀的中医治疗

病因

患侧的神经血管性水肿,由于瘫痪肢体失去神经支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水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增加,出现偏瘫侧肿胀的情况。如果合并有上下肢的静脉血栓时,静脉回流不畅,会引起肢体肿胀。患者有心功能不全的时候,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静脉系统淤血,会有偏侧的肢体肿胀。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时候,也会出现偏瘫侧肢体的肿胀。合并有甲减的情况,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老年人经常用瘫痪侧肢体睡眠,压迫静脉造成血液回流不畅,导致偏瘫侧肢体肿胀。

1、静脉回流障碍:人体的血液供应是由循环系统完成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动脉和静脉两部分组成。动脉向组织细胞内灌注新鲜血液;静脉把机体利用过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脏。动脉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每一次有力的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而静脉回流主要靠它与心脏之间的压力差,以及肌肉收缩对血管壁的挤压力。由于静脉壁较薄,弹性差,这种挤压力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当肢体瘫痪后,肌肉因失去了神经支配,停止了收缩活动,所以,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也就消失了,致使静脉回流障碍。

2、营养代谢障碍:人的肢体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是受神经支配的,当肢体偏瘫后,失去了神经支配,偏瘫侧肢体便会继发营养代谢障碍,使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失调,收缩和舒张反应变得迟缓,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

3、局限性下肢水肿可由静脉血栓所致:由于上述原因,使血液不能较快的返回心脏,而瘀滞于静脉中的血液量增多,静脉管腔内的压力也随着增大,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滞留于组织间隙中,于是便产生了肿胀。

治疗

轻症肢体肿胀,通过改善条件,让静脉血尽快回流心脏,水肿会很快消失,不会产生较大危害。相反,若水肿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过长,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就会沉积下来,变成纤维组织。如果这种病变发生在关节周围,可发生关节强硬和挛缩,故对肢体肿胀应积极治疗。
首先,要经常被动运动和对患肢进行按摩。通过摩、揉、捏、按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动活动,使之达到挤压静脉血管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纠正患肢的营养代谢障碍。

其次,要注意抬高患肢体位。坐位时,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物将前臂抬高,或放于椅子扶手上。卧位时,患侧下肢应垫高10~20厘米,减少因重力对灌注的影响,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患肢肿胀。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中药外治疗法

中风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 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 病率明显升高,偏瘫患者有所增多。 中风后常见的症状以偏瘫肢体肿胀 及肢体活动能力受限为主。常因血 管硬化、血液运行不畅及神经营养 不良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手足 肢体肿胀,低垂部位最为明显,轻者 可自行消肿,重者肿胀明显,长时间 不能消肿,导致肢体功能恢复受阻。 采用中药热熨进行治疗,获得了较 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共50例,男24例,女26例;年 龄48~53岁;其中脑梗死34例,脑 出血16例。

二、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 用活血通经、化瘀通络、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等中药热熨肿胀肢体。

处方:当归、路路通、桂枝、宣木 瓜、红花、羌活、独活各15克,花椒6 克,伸筋草、黄芪各30克,威灵仙、 防风各1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粗粉加 人适量白酒搅拌后,把药粉装入布 袋中,加热至60℃~70℃。将药袋置 于患肢,根据患者对温热的承受程 度及药袋内温度的变化来回实施推 熨,力度要均衡,开始的时候速度可 以适当快一些,并运用点、推、揉、搓 等手法;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度 加大,同时速度减慢。药袋内温度降 低时根据情况及时更换药袋。每次 15~20分钟,每日1次,14天为一疗 程。在进行药熨法的治疗中,如果皮 肤有红、肿、痒或皮疹等过敏反应 者,应停止药熨治疗。

三、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患肢浮肿完全消失, 2个月内肢体未再肿胀,神经系统体 征得以改善为痊愈;患肢浮肿消失, 2个月内偶有肢体浮肿,但很快消 退,神经系统体征得以改善为显效; 患肢浮肿较前减轻,神经系统体征 有所改善为有效;患肢浮肿无好转, 神经系统体征无改善为无效。

治疗结果:共50例,痊愈21 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

四、体会

中风后偏瘫侧肢体肿胀及活动 受限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这些无疑 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 量,脑中风发病后神经受损导 支配血管的舒缩调节功能障碍长期处于舒张状态,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回流受阻致使静脉血瘀 ;再者神经损伤后导致患者 的活动受限,血液回流不畅,引 起肿胀。中医学认为,肢体肿胀是由 中风后气血不畅,脉络不通所致。本 法治疗本身是以药物功效与温 应协同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结合有散瘀通络、活血消肿之功,桂 枝通经利水;红花活血生新;黄芪益气扶正;路路通舒筋活络;花椒 温经通络。诸药协同,则活血散 瘀,消其肿痛。药熨法是中医学 特色的外治法之一,温热效应 局部温度升高,微小血管得以 改善周围营养状况,血液循环畅通 新陈代谢加快,缓解肌肉及其 从而一定程度上恢复肢体的功能。

中医三联法治疗偏瘫患者手浮肿36例

刘小力  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温针灸三联法治疗中风偏瘫者手浮肿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温针灸三联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占83.78%,对照组占54.28%。两组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三联法治疗偏瘫患者手浮肿效果好,减轻了患者偏瘫后遗症,为患者手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偏瘫/治疗 手肿/治疗 中药外洗疗法 温针灸

6年来,我科治疗中风气虚型患者手浮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温针灸三联治疗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71例均我科患者,其中男44例,女27例;年龄45-88岁;病程1-18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5-55岁10例,56-65岁10例,66-75岁12例,>75岁4例;病程:1-3个月13例,4-6个月12例,7-12个月8例,13-18个月4例;病情:重度3例,中度18例,轻度1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5-55岁9例,56-65岁12例,66-75岁10例,>75岁4例;病程:1-3个月14例,4-6个月13例,7-12个月6例,13-18个月2例;病情:重度2例,中度16例,轻度1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同)中关于“中风病”的中医诊疗和质控标准。所有病例均被CT或核磁证实有脑梗塞或脑出血。均存在一侧肢体的偏瘫,偏瘫侧患手浮肿。

3 测量方法

用软尺测出患者手拇指根内侧手掌的掌围。根据患才浮肿的程度将病情分成3级,轻度:患手掌围与健手掌围之差<0.5CM;中度:患手掌围与健手掌围之差0.5-1.0CM;重度:患手掌围与健手掌围之差>1.0CM。

4 中医辨证标准

标准出处同上,其患手浮肿属气虚型。

5 治疗方法

治疗组:血栓通(国药准字200025652,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配合患肢良肢位摆放,同时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温针灸三联法治疗。

1)内服中药 处方:生黄芪15g,川芎10g,桂枝10g,茯苓15g,赤芍10g,甘草6g。水煎服。加减:气虚重者,生黄芪可用至30g,血瘀重者,加红花10g、桃仁10g;若痰盛者加陈皮10g;兼阴虚者,加钩藤15g、麦冬15g;若指挛缩较重者,加全蝎2条、鸡血藤15g。

2)中药泡洗 处方:桂枝20g,生姜20g,威灵仙20g,透骨草20g。方法:将中药煎水1000mL放入专用药袋中(1人1袋),再将药袋置于电磁式多功能药浴器中,将患手伸入药液中,把药袋口夹紧,加热至38-43度(以患手自觉舒适耐受为宜),泡洗时间为20-30min。

3)温针灸 在常规针刺基础上,于八邪、合谷、后溪、腕骨、骨空(5指的指指关节处相当于大骨空、小骨空位置)各穴上行温针灸各3壮,每天1次。

对照组:只进行内科常规治疗,予血栓通静滴(方法同治疗组),并配合患肢良肢摆放。

两组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6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水肿完全消失,患手与健手掌围一致;显效:患手掌围减少水肿的程度大于等于2/3;有效:患手掌围减少水肿的程度小于2/3;无效:患手掌围无变化。

7 结果

7.1 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患手与健手掌围之差比较,t=1.324,因t0.05(70)=1.994,故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与健手掌围之差比较,t=8.569,

8 讨论

中风患者手浮肿的原因很多,如急性期肢体摆放不正确;或恢复期练习行走时,患手下垂甩摆过度而导致肩手综合症;或患手输液渗漏等。患手浮肿长期难消可造成关节、肌肉、血管、神经的纤维化,继而导致肌肉痿缩及关节挛缩,严重地影响了患者手功能的恢复,继而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风后偏瘫患手浮肿可能是由于运动前区的皮质和皮质下的结构或传导束受损,导致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淋巴及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在气虚的基础上,或血瘀,或痰阻,或兼阴虚,导致脉络不遂,血液运行不畅所致。治疗上,西医主要采取压迫性向心缠绕、良肢位摆放、充气夹板等。有报道,按常规接受PT和OT治疗的同时,压力治疗对于偏瘫患手水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持续低压力疗法优于短时高压力疗法。然而,这些疗法受医疗条件限制、过程繁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不普及。中医三联法内外并用、标本兼治,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中药内服方益气活血化痰、滋阴通络。其中生黄芪甘温,入肺脾经,性专走,补气通络;川芎辛散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茯苓健脾利湿;赤芍、甘草柔肝缓急。局部中药泡洗患侧手掌,体现了中医“内病外治”的特点。《外科汇篡》认为中药泡洗可使玄府洞开,药物经毛窍而入直达病所。桂枝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湿化水饮;生姜生用发散力强,其皮有行水气、消浮肿的作用;威灵仙辛温,祛风湿、通经络,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透骨草甘辛温,入肺、肝经,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桂枝含桂皮醛,有镇痛、镇静作用;生姜含姜醇、姜辣素等,有镇痛、抗炎、消肿之功;透骨草的有效成分可以提高皮肤通透性,使药物能够迅速通过皮肤进入肌体发挥治疗作用。本泡洗方起到了益气养血、祛湿消肿、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缓解筋脉拘挛的功效。

目前多数医生只重视针刺而忽视灸法,主要是因为灸法操作过程复杂,同时有污染、易烫伤。其实无烟灸的出现已经解决了污染问题,责任心强,即可避免烫伤。灸法作用直接而迅速,可益气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灸后产生的泪滴样红细胞,增强了骨髓功能,具有益气温阳的作用。

综上所述,偏瘫患手浮肿的治疗非常复杂,单靠一种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疗效,目前中西医均在不断完善卒中单元的治疗方法。中医三联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中风康复单元的特色,其协同作用比单一的疗法更有效,标本同治,符合现代医学整合疗法的理念,必将造福更多的偏瘫患者。

(0)

相关推荐

  • 治疗中风偏瘫,中医效果好不好?如果颈动脉...

    治疗中风偏瘫,中医效果好不好? 如果颈动脉斑块脱落,或者脑动脉斑块逐渐增长,就会堵塞血管,中断脑组织供血,引发脑梗塞,出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等. 中医治疗,可以促进脑梗塞区域的毛细 ...

  • 20210619养生堂视频和笔记:武连仲,赵晓峰,脑中风,偏瘫,高血压

     发布时间:2021-06-18 14:31:55 作者:百年养生网 出处:百年养生网 本页提供2021年6月19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武连仲.赵晓峰.主题是< ...

  • 快收藏张伯礼院士预防脑中风的补阳还五汤!#脑中风 #张伯礼 #中医

    快收藏张伯礼院士预防脑中风的补阳还五汤!#脑中风 #张伯礼 #中医

  • 脑供血不足的中医治疗

    病情分析:脑供血不足常出现头晕眼花.头痛.耳鸣.失眠.健忘.精神疲倦等症.中医一般考虑气滞血瘀,可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牛膝.桔梗.炙甘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

  • 突发脑中风怎么办?记住中医急救法一旦脑中...

    突发脑中风怎么办?记住中医急救法 一旦脑中风发生,往往会造成全家人的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或者赶紧把病人抬到床上,或者是把病人抬到椅子上.当然,这个时候拨打急救电话是对的,但是千万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

  • 脑中风如何更好的治疗,让脑中风患者不再摇头慌手!

    脑中风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尤其是其所导致的一些后遗症,可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一般脑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一旦发生脑中风,会严重影响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为减少一些后遗症的发生,患脑中风后要及时 ...

  •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脑梗塞的分类与临床分型 脑梗塞的分类 常见的脑梗塞包括: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 中医辨证论治 (一)一般治疗  根据病情给予适当时间的卧床休息: ...

  • 脑供血不足的中医治疗,教你5种中药治疗的配方

    [回答] 银杏叶是可以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但是治疗脑供血不足的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一般的药物会有依赖性,诊断脑供血不足后,首先要查清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的可能性,是否有脑动脉病变或者 ...

  • 莫愁脑中风,幸好有中医

    病来如山倒,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慈. 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老实厚道,任劳任怨,无有怨言.近耳顺之年了也一直是在絮絮叨叨,其实非常简单,稀里糊涂地过了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操劳年久难免失修,伤损 ...

  • 溶栓针法 调理脑中风 偏瘫

    溶栓针法 调理脑中风 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