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到铁腕帝王,谈九子夺谪中四爷胤禛的五步“非暴力布局”

乾隆皇帝弘历十二岁那年,由父亲胤禛的带领着,在圆明园中一个叫牡丹台的地方,第一次见到了爷爷康熙。这次祖孙相见,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影响了不久后一场刀光剑影的运动的结局。

乾隆皇帝终其一生,一直念念不忘祖孙三代这次看似简单的会面。他曾做过三件事来表达这次见面留在他心中的深刻影响:

他把牡丹台改名为“镂月开云”,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他还专门写过一首咏牡丹台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犹忆垂髫时,承恩此最初。”

他题写了“纪恩堂”三字匾额,高悬于镂云开月堂内。

“镂月开云”,是说“守得云开见月明”吗?“承恩此最初”和“纪恩”,又分明是什么寓意呢?

我们将分“康熙晚年的痛苦”、“雍正深藏的心机”和“祖孙三人的见面”三部分内容一点点来分析。

一、康熙晚年的痛苦

康熙在世时就已经拥有50多个子孙,其中绝大多数他连面都没见过。作为帝王,晚年困扰他最大的,就是确立继承人的问题。

他一生总共35个儿子,除去夭亡者外,齿序称为皇子的,还有24个人。这24个人,个个都想继承皇位。而康熙自己看重和喜爱的,也有好几个,他曾经两立两废嫡出长子胤礽。

一方面因为钟爱的孩子的确不争气,一方面面对庞大的“儿子团”实在顾虑重重举棋不定,以至于他到了生命最后时间,依然没有下定决心。

老年的康熙以内也一直恐惧不安,担心受到儿子们的伤害。他在位的最后10年,储位一直虚悬,这也促成了年迈的老皇帝和诸皇子明争暗斗的10年。

康熙末年,在争储斗争中最具竞争力的几个皇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也是史称“九子夺嫡”中的“九子”。

这样的局面让康熙一直忧心忡忡,以致病倒,大有一病不起之势。“日增郁结,以致心神耗损,形容憔悴,势难必愈。”

期间还发生过一件事,更让康熙痛心不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

而作为大阿哥的庶长子胤禔,做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动作。他向康熙推荐八阿哥胤禩当太子,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同时揣测父亲有“欲杀太子又不便自己动手”之意,说要替父杀掉胤礽以绝后患。

与此同时,三阿哥胤祉向康熙告发大阿哥用魇术暗中算计废太子。康熙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十分气愤,直斥其为“乱臣贼子”。下令夺胤禔郡王爵,把他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

这一系列明目张胆地兄弟手足自相残杀事件,让已近花甲之年的康熙心寒至极。50多个子孙中,谁能够将来安抚他内心破碎煎熬、却又无法与人言的痛楚呢?

二、雍正深藏的心机

四阿哥胤禛,是一步一步逐渐走进康熙的视野的。从记录他早年生活轨迹的史料分析,他的步步为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故作“因小失大”、无欲无求的“闲人”

康熙早年其实对胤禛很有成见,曾经公开批评他遇事急躁,“喜怒不定”,为此胤禛表现得一直苦恼。甚至在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早已而立之年的胤禛,还忍不住恳求父皇“开恩”,将谕旨内“喜怒不定”的4 字考评删去。

一方面,胤禛在父皇面前表现得极其在意这个实质上对未来没有决定性作用的评语很是在意,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表现为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闲人。

  • 他高调地给自己起了个“破尘居士”的法号;

  • 闲暇时间都是与僧徒道人谈玄论道,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

  • 大部分时间他只醉心于打理经营父亲赐给他的圆明园;(当时的圆明园还只是康熙离宫畅春园旁边一个以水景为主的小园子)

  • 在二三十号兄弟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氛围里,胤禛的这番表现着实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外。

2.不参与夺嫡,只对父皇“投其所好”

在其他兄弟都在为皇位苦心孤诣,甚至如大阿哥者想要对落难太子兵戎相见之时,胤禛的心思却在“其它”的事情上。

史料记载,康熙一生极其重视农耕,他曾经亲自指导宫廷画师将宋代名画《耕织图》翻画成《御制耕织图》,并亲笔作序题诗。

胤禛知道这件事情后,以向父皇汇报自己生活状态为由,献上了自己仿制的《耕织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仿制品,康熙意外地发现,画中的农夫正是胤禛本人,而蚕妇则是胤禛的福晋。

这可是让康熙龙颜大悦的神到之笔。既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自己“众人皆争我独静”的日常,又戳中康熙的喜好和笑点,还不显露山水给外人一种闲散文人舞文弄墨的样子。

不得不说这是“一石三鸟”的神来之笔,无怪乎先秦大儒荀子曾有这样感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 心系父皇,为“废太子”“仗义说情”

康熙四十七年初,太子被废时,康熙因劳神动怒,大病一场。这个时刻,一众皇子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机会”,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唯有胤禛和三阿哥胤祉“特至朕前奏称:皇父圣容如此清减,不令医人诊视,进用药饵,徒自勉强耽延,万国何所依赖?”(《清实录》)

同时,其他皇子趁着太子被废,纷纷落井下石,相继揭发太子罪过。胤禛却表现得十分有担当,“便是担了不是也是要替他奏一奏”(《清代宫廷史》),直接上书替太子说情。

这两件事,都是在极其敏感特殊的时刻,给了康熙“雪中送暖”之感动,在康熙心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之后康熙对胤禛的评论就赞赏有加:“能体朕意”,“可谓孝诚”,“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

4. 在父皇面前对皇兄弟一视同仁

康熙四十八年,玄晔再次分封诸皇子。成年皇子中,有人被晋升为王,有人为贝勒,但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却只是贝子。

胤禛立即显示出过人的气度,上奏折说:“我们一样的人,尊卑不齐,于心不安,希望父皇将我们降一等,他们升一等,庶几相安。”

胤禛还曾经在一次旅途中寄诗给众皇兄弟们,表达手足之情:

《早起寄都中诸弟》

一雁孤鸣惊旅梦,

千峰攒立动诗思。

凤城诸北应相忆,

好对黄花泛酒卮。

这些都发生在康熙在世之时,我们对比胤禛即位后对众兄弟的另一副面孔,可以清晰看到,他韬晦地将自己的野心隐藏很深,直到一鸣惊人。胤禛身边的谋未士戴铎的话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清代宫廷史》

三、祖孙三人的见面

在康熙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立储、废储让他心力憔悴,众皇子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父子关系也呈现出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局面。而胤禛的恬淡气度,以及“孝诚谦让”,成为了一股难得的清流。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却又恰到好处的言行举止,让康熙情感的天平向胤禛倾斜。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至少五次游幸胤禛居住的圆明园。

其中最后一次驾临,便是本文开头提及的、让乾隆皇帝念念不忘的“承恩”之会面。1722年3月25日,胤禛邀请父亲来圆明园赏牡丹。

圆明园当时只是康熙离宫北面的一个陪衬小公园,康熙将它赐给胤禛时,同时赐名“圆明”。康熙一生偏爱牡丹,于是胤禛就在圆明园中心位置精心种植了一百多种牡丹,并将花园命名为“牡丹台”。

康熙在竞相绽放的牡丹纵中,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康熙50多个子孙,绝大多数都没见过面,而弘历在父亲的精心安排下,见到了爷爷。一个识大体能体会他内心痛苦、事事想他所愿的儿子,这个儿子还有一个聪颖过人的孙子。

史书记载,康熙对弘历的聪慧极其欣赏。他的出现,不早不晚,极大安慰了这位老人此时伤痕累累的心灵,康熙此时脆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宽慰。

(弘历)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清史稿》

康熙对弘历的喜爱,立即体现在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赏完牡丹后不久,他便要求胤禛把弘历送入宫中,亲自为他安排老师指导这个孙子读书学习。

图片不够清晰更换图片

所以说,牡丹促成祖孙三人这次的短暂相会,意义非凡。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面之缘,却差不多为胤禛在“九子夺嫡”之战中,吹响了胜利号角。

就在牡丹园相会这一年的冬天,康熙在南面的离宫——畅春园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临终前他留下谕旨: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清代宫廷史》

十四年后,康熙在牡丹台见到的孙子弘历继雍正登基,是为乾隆皇帝。

结语:

与历史上各种广为人知的暴力夺权不同,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的皇位大战中,表现得可谓独树一帜。当其他皇子在为他们的欲望而战时,他却静静地在一旁做自己。

也许正是因为胤禛的独特性,康熙才看到了他,此后,康熙也决定将王位移交给胤禛,这也表明胤禛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并最终赢得了康熙的青睐和信任,在当时以退为进。

既不像大唐秦王李世民公元626年手刃哥哥弟弟全家的血腥夺权,也不像大明燕王朱棣1399年从北京一路带兵打到南京、苦战三年时间艰难上位。胤禛采取的是“非暴力布局”,纵观“九子夺嫡”全局,胤禛采取以下五步经营:

1. 精心打造“闲散王爷”人设;

2. 尽力去做父亲看重的事情;

3. 向父亲尽“孝诚”,敢为困难兄弟出头;

4. 不拉帮结派,营造亲兄弟如手足氛围;

5. 适时安排父亲见到自己优秀的儿子。

正是这一个看似漫无目的、完全随意而为之的事情,却让胤禛在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实实在在在康熙心中树立了一个气度非凡的贤明形象。

而祖孙三人在对的时间和地点相见,也消除了康熙的后顾之忧,让一直悬而未决的事,有了一锤定音的理由。

胤禛正式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铁腕强权政策,对政务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对众兄弟大开杀戒,以及最后对立储制度的修改,都一一证明了,他其实不是一个闲散之人,对众兄弟也做不到宽宏仁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