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瘤医案
施今墨医案
丁某某,女,19岁。
去年九月间左颈部生一瘤,发展甚速。虽经治疗亦未能控制,近日已破溃出少量血。经山东医学院病理科检查诊断为:颈淋巴腺瘤。饮食二便尚属正常,经期不规则。舌苔薄白,脉象沉涩。
辨证:肿瘤已见破溃,并无化脓现象。
治法:仍从消肿化坚法治之。
方药:
皂角刺6克(去尖),生鹿角20克,山慈茹10克,炮甲珠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夏枯草15克,川郁金10克,大力子6克,青连翘10克,忍冬花10克,苦桔梗5克,小蓟10克,忍冬藤10克,三七末3克(分二次冲服)。
二诊:前方服六剂,肿瘤见轻,拟回山东,希予常服方。
方药:
前方去生鹿角、青连翘。加:川贝母10克,桃仁6克,炒丹皮10克,浙贝母10克,杏仁6克,炒丹参10克,酒元参12克。
三诊:两个月前,带回常服方,在山东除服药外兼用理疗,肿瘤已消减十分之八,情况良好,嘱照二诊方再服,至肿瘤全消为度。(《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朱仁康医案
姚某,男,17岁。
会阴及左大腿根部出现肿物已6年,如手掌大,色透明,经某医院切除,病理诊断为淋巴管瘤,约一年后,在阴囊及左大腿根部又起群集黄豆大透明水疱,擦破后流水,涓涓不止,尿少色黄,滑脉,舌淡苔薄白。
辨证:脾经湿盛,水湿外溢。
治法:健脾理湿。
方药:
苍白术、赤猪苓、泽泻、陈皮、山药、扁豆衣、炒苡仁、萹蓄、萆薢、六一散各9克,水煎服。
后加五味子9克,先后共服60余剂治愈。(《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翟青云医案
王某,女,六十余岁。
头后风府穴上,生一疙瘩,大似瓜蒌,十一年不痛不痒,捏之甚软,未请余三月前,忽然大疼不止,疼过即痒,余详看再三,告伊曰:“此证内中绝非脓血,古有发瘤之证,是否或未可知。”余先针患处.约寸许,虚若无物,方用剪开一口,有五、六分,露出短发蓬蓬,用针挑出一团,大如桃许,其另。无它物,外上玉红膏,内服十全大补汤五、六帖。半月完全收功。此证四十年来仅遇其一也。
李某,男,八九岁。
头上生一肉瘤,大似核桃,根如指粗,不痛不痒,有时误触动则流血不止。余再三详看,患处无赤脉,必非血瘤。遂用药线将本根扎紧,每日紧线一次,七、八天后,患根尽成腐黑烂肉,如瓜熟蒂落。后上玉红膏,收口痊愈。(《湖岳村叟医案》)。
曹契敬医案
幼女,背发一瘤,上下左右,流走无定,按之作酸,似寒似热,约五旬余。纳少面比,余均如常。父母以其病久,拟以本元不足治之。忽来诊,见其腮外帖两膏,肌肉微肿,项背筋络俯仰转动,均不便利。据云,此瘤起于腮肿消灭之后,于此可征前列各症无非外欲求出路之象。爰令揭去两膏,外用牛蒡、防风、苏叶、僵蚕、土贝、桑枝煎汤,用布绞乌两腮及背瘤。内服牛蒡、白夕利、赤芍、杏仁、土贝、丝瓜络、制蚕、马勃、莱菔子、泽泻、桑枝,照服三剂,竟得全解,转动如常。时毒风痰为流行病,风邪与内积痰浊痹络为病,泄风化痰为的要之治。风性课悍,可散而不可抑;痰性粘腻,可化而不可凝。风挟痰而愈暴,痰得风而走窜。故风痰虽形诸外,而其致病之由,实通于内也。误治之,变症叠出,如喉闭、疝气或壮热不已。临证者可不慎乎?(《翠竹山房诊取录稿》)。
其他医案
临川有人瘤生颊间,痒不可忍,每以火烘炙,则瘥止,已而复然,苦甚。一医告之曰:此真虱瘤也,当剖而出之。取油纸围顶上,然后施砭,瘤方破,小虱涌出无数,最后一白一黑两大虱皆如豆壳,中空空无血,与颊了不相干,略无瘢痕,但瘤所障处正白耳。(《丁志》)。
浮梁李生,得背痒疾,隐起如覆盆,无所痛苦,惟奇痒不可忍,饮食日减。无能识其为何病。医秦德立见之曰:此虱瘤也,吾能治之。取药傅其上,又涂一绵带绕其围,经夕瘤破,出虱斗许,蠢蚕蠕能行动,即日体轻,但一窍著端不合,时时虱涌出不胜计,竟死。《唐小说》载:贾魏公镇滑台日,州民病此。魏公云:世间无药可疗,惟千年木梳烧灰,及黄龙浴水,乃能治耳。正与此同。
处士蒯亮言其所知,额角患瘤,医为剖之,得一黑石棋子,巨斧击之不伤缺。复有足胫生瘤者,因至亲家为斯犬所断,正啮其瘤,其中得针百余枚,皆可用,疾亦愈。(《稽神录》)。
薛己治一男子,小腹患此,脓水淋漓,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以培脾土,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更用芦荟丸以清肝火而敛。(《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