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55期活动纪要:因为有了高考,人生从此就变得有意义

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9期

(总第55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祝毅、寿剑刚、宣成

时间:2020年5月16日(周六)下午14时

地点:晓风书屋丝绸博物馆店、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浙江民生资讯广播提供媒体支持、钱报读书会协办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我们的活动在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六下午定期举行,分享讨论有趣的好书。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今天是文澜读书岛今年的第9期活动,总第55期,也是我们的第7次线上云分享活动。今天更是我们第一次外出直播。两个多月来,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一直都在自家逼仄的书房为大家直播。在晓风书屋姜总的大力支持下,今天我们第一次走出书房,来到风景如画的西湖南岸玉皇山下,在晓风书屋丝绸博物馆店为大家直播今天的分享活动。

5月7日,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开放生活场所、公园景点、运动场所、室内场馆以及娱乐休闲场所,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会展活动等。我觉得,恢复读书岛线下活动指日可待,希望书友们耐心等待。

今天的活动照例采取多群联播方式,在文澜读书岛钉钉群和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钉钉群同步播出,欢迎大家的参与!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因为疫情,今年的高考推迟了一个月。现在正是高考冲刺的最紧张时刻。所以,我们策划了今天这场迎接高考的阅读分享活动,给大家分享回忆录集《120个回望》。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恢复。1978年春天,我们这些1977级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半年后,1978年高考开始。2017年,为了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原杭州大学77、78级校友发起了征集高考回忆录活动,编撰了这本《120个回望》,收录了120位同学对当年高考的回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今年5月3日,bilibili网站推出了视频演讲《后浪》,刷爆朋友圈。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则是一个前浪的故事,而且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的巨浪。那个巨浪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方向,甚至改变了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当然,仅有前浪是不够的,所以今天我们还邀请了各个年龄段的书友来一起讨论,期待做一场前浪与后浪关于高考的对话。

接下来,我先给大家介绍几位前浪嘉宾。

祝毅,《120个回望》主编。杭州大学政治系78级,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曾在余杭县委党校、余杭团县委、杭州市委组织部等工作。1992年下海,现为杭州农副产品物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天下良仓)董事长。

寿剑刚,《120个回望》作者。杭州大学政治系78级,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曾任嘉兴市秀洲区区长、嘉兴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现任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宣成,《120个回望》编委。杭州大学物理系77级。大学毕业后即进入浙江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工作,直到退休。曾长期担任省招办计算机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为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教授级高工。

现在请三位前浪分别讲述属于我们的高考故事。

祝毅:尼采说过,人生有没有意义?他说人生当然没有意义,因为人是要死的。但人生为什么变得有意义了呢?因为人为了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你的人生就变得有意义了。正因为有了高考,我们有了追求的目标,我们的人生从此就变得有意义。我们后来所追求所奋斗的,都是因为这次高考。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

第二,我们所经历的高考是极不寻常的。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1月召开的,党中央拨乱反正,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国建设得更加富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肯定有铺路石。我在编这本书时的理解是,当时有三块铺路石:第一块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第一个序幕;第二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第三是全国科学大会。所以,恢复高考是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现40年高速增长的一个历史起点。

这就是今天首先要跟大家讲的,我们为什么要编这么一本书的原因。我们觉得,要把这段历史让亲历者记下来传达给后人。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1000多万考生从各个岗位涌向了考场,场面何其壮观,1977年全国就录取了28万人。当时录取的本科生也就10多万,可能比现在的博士生还要少。半年过后,78级高考又开始了。当时浙江省的招生指标只有9900人。大家想想看,现在我们一年录取的考生大概有28万到29万,可能要突破30万。但是1977年浙江省招生指标只有五六千人,1978年招生指标不到1万人,那个时候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点不假。我们这代人成长时正是“十年文革”,当时的教学秩序比较混乱,可以说高考的机遇还是给了有准备的人。高考让我们这一代人成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所以这本书既是一本口述当代中国重要历史节点的书,也是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的励志书。今天我就先讲这些。

寿剑刚:各位书友下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当年的高考故事。我经历了两次高考,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又差一点失败了,离失败只差了5分钟。

我1975年高中毕业后去离家10多里地的农村插队落户。那一年我16周岁。恢复高考时,已是我在农村插队的第三个年头。这期间我干了一年多的农活,做了一年多代课老师。说做代课老师,其实很惭愧,就是误人子弟。因为我自己10年的中小学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胸无点墨,腹中空空。但这段经历让我感觉自己离学校离书本距离不是太远,所以有勇气去报考。反过来说,要是没有这一段经历,我可能就没胆量去报考。有一句话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说回到高考。1977年的高考,我因为备考策略失误,导致了考试的失败。当时想,我就数学弱一点,其他各科好像还马马虎虎,所以把备考的所有精力都投放在数学上。结果数学没考好,其他各科也都没考好。到了1978年高考,我吸取教训,各科齐头并进,并且又有了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就考成功了。但是考试期间发生的一件当时让我受惊吓,事后让我担后怕的事。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余悸。

当时在海宁县城参加考试,我从长安镇坐火车去,在县城找了一家招待所住下。第一天下午考历史,我以为是2:30开始,中午就美美地睡了一觉。我这人心脏比较大,说难听点是马大哈,说好听点就是遇大事有静气。起来以后,我慢悠悠地到了考点上。进校门口后,发现里头安静得很,没几个人影。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是2:25,你如果再迟到5分钟超过半小时,你这门课就取消考试资格!当时把我吓坏了,跑步进入教室。一紧张一刺激,肾上腺素急升,下笔如有神助,最后历史考得最好。

我自己越想越后怕。如果我再多迟到5分钟,这门课就不用考了。这门不考以后,其他的几科还用考吗?一门课没分数,你就不用考了。然后,1978年考砸了,1979年还会考吗?已经考过一次,这次是第二回了,很可能1979年就不会再去考,招工回城了。5分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很难设想,如果不参加高考,我后面的人生会是什么样?会比现在好吗?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不好。因为我很多同学就是这样的经历,招工回城,然后经历下岗潮等等。

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今天的话题是前浪后浪,我也来凑个热闹,提三个开放性的问题,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问题是,当年我们是否报考,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基本上都是自己拿主意。当然,我们拿定主意后,父母一定会支持。但今天的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我的问题是,这是前浪之幸还是后浪之幸? 

第二个问题。从我自己个人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来讲,我觉得在我们这一代人里有代表性。我从一个功利主义者,机会主义者,最后演变成一个理想主义者。说实在的,当年高考的时候,我的求知欲望没那么强,也没有想学成了去报效国家那么高大上,只是想尽快离开农村,尽快脱离艰苦的环境。那完全是一种改变个人命运的动力和动机,就是个功利主义者。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按我的内心,肯定要选择中文系,那个年代谁心里都住着一个文学青年。但我为了提高录取的保险系数,考虑到父母亲都是党员,家庭背景硬,出身好,所以我报的是政治系。还真投机成功,被政治系录取了。所以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经过4年大学的训练和熏陶,我走出校门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目光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想为社会、国家做点什么。那么接下来我要问的问题是,后浪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我绝不希望后浪们的历程和轨迹是跟我们反着的,走出校门的时候,你成了一个精致的功利主义者或者叫利己主义者。不过不管怎么说,我坚信一代总比一代强。

第三个问题。我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受点难,没有坏处。有点挫折,走点弯路,都是允许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下乡插队那段经历,当时是磨难,过后都是财富,一辈子可以享用的财富。我对基层的了解,对劳作艰辛的体验,对农民的感情,都是那段经历培养出来的。我觉得,年纪轻的时候太安逸太顺利,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要受的苦难是一个常数,我的问题是,你愿意吃苦在前还是吃苦在后?谢谢大家!

宣成:刚刚祝兄和寿兄讲得很好,我就讲一些形而下的,我经历过的事情。我是杭州人,因为家里是右派,所以毕业后到工厂去,到部队去,都不太可能。因为年龄小,初中毕业后到内蒙古、黑龙江去支边,也没得去。后来到杭四中读高中。就是在高中里,因为家庭不太好,也不太会讲话,外面活动少,我有更多的时间看点书,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画画等,学了一点,打了点基础。

后来下乡的时候,我插队落户在临安西天目。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想象以后到底会怎么样,就是好好地劳动,劳动之余看点书。非常幸运地等到了1977年下半年恢复高考。真的是晴天霹雳,送给我们这一代人这么好的一个历史机遇。

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复习,我是一边劳动一边复习,最终机会还是给有准备的人。因为平常在看书,有一点准备,最后还是考上了,被录取到杭大物理系。我们77级那个时候,录取的比例只有1.4。现在确实不一样了,只要你愿意读书,都可以录取。原来是精英教育,现在已是普及教育了。1.4的录取比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我们入学以后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对我来讲,更幸运的则是毕业之后,被分配到省招办,一直在省招办工作。我曾经想去考研究生,但没批准,我也就不想了,认认真真做点具体事情,做个社会的螺丝钉,把工作做好,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一个人来讲,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人。一辈子非常快,人生最后大家都是奔着死亡而去,但怎么使自己人生精彩,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报答社会,这是我们经常想的事,其实这不仅对我们这代人,对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有启示的。

我刚去省招办的时候,所有的工作全部是手工操作,包括用算盘统计。我记得招办有一位副主任,因为要捧着档案袋来录取投档,一次录取下来弄得腰骨都脱落。后来我跟领导提出,要想办法用计算机跟踪录取。虽然那时有人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主要领导还是支持的,我们也认真去做了。就这样一点一点将高考手段现代化做大来,我们浙江省是第一个实现计算机信息化录取的,第一个用计算机远程网络录取。此后我又被借用到教育部做全国的计算机系统工作,开发全国的网上录取系统。这么多年来浙江的高考信息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

从当初的省招办到后来的省教育考试院,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计算机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高考招生从全手工阅卷、评分、统分、录取,经历了光电阅卷机的研制、检测和应用,从简单计算机辅助到省市考试、招生录取网上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和应用,最后建立了大规模远程招生数据安全系统、全国网上远程招生录取系统、全国网上招生考试指挥系统和信息系统平台。30多年来,我参与并有幸参加、主导了高考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全过程。年复一年,目送千百万青春学子,通过我们研发的这套计算机系统,踏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我感到无比的欣慰——结缘高考一生,值了!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后来我又一辈子结缘于高考,服务于高考。

接着寿兄刚才讲的问题,我稍微展开一点。关于有用和无用。

现在一些家长和考生有时非常功利,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和家长来咨询我有关高考志愿的填报。经常纠结于那些专业,经济还是金融,信息还是计算机等等。其实我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我们为什么能够从1977年突围而出?其实也是原来做了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事情。那个时候谁能想到还有个高考在等我们?根本不可能。平时凭着自己爱好,多看了一点东西,多学了一点东西,后来机会来的时候就抓住了。现在也是这样,我跟他们讲,人生第一选择就是做一个好人,要孝敬,要忠诚,要多想怎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要把使别人快乐变成你自己的最大快乐,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美好人生。

大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平台。在此之前,中小学阶段更多的是有家长的督促,学校的严管。进入大学,自己的人生要从这儿开始起航了,真正去把握自己未来幸福的旅程开始了,要准备好奋发努力,全力以赴。你准备好了吗?如果现在不去吃读书的苦,你以后就会吃生活的苦。

我认为,现在先不要去纠结专业。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更高更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更好的学校,其次才是专业。你可能还要读硕士、博士,没有必要在本科时就一定要绑定某个专业。人生一定要有目标,这样每天都会很充实,但目标肯定是在过程中越来越清晰起来的。你也可以先选择一些好的学校的非热门专业,以后在后续的研究生阶段、出国深造阶段再进行后续的选择。那时候你已经站到更高的角度,可以去选择更适合你的专业。

我们不能简单说金融有用政治无用,会计有用管理无用。其实你需要的是拓宽自己的各种知识面,在你学习的专业之外,看更多领域的书,关键是阅读量。你可以看“晓说”、吴晓波的“经济论坛”,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或者王东岳的“物演通论”。总之要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很功利,太注重有用无用,路会越走越窄。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可能赖以突破的就是那些所谓无用的东西。正是那些无用的东西,使你有了更大超越自己境界的可能,你原来不可想象的美好的事情会向你迎面而来。

劳月:本来今天我还请了一位我们的同学、现任浙大城市学院院长罗卫东来分享他的高考故事,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他无法到场。他的经历也是传奇性的。1977年恢复高考时,14岁的他正读高二,被学校选中提前参加高考,通过了初试,复试名落孙山。半年以后,15岁的他参加了1978年高考,顺利考上了杭州大学政治系。我给大家朗读一段他的回忆录:“我在乡亲们的护送下,离开了这个养育我15年的村子。我在这里有艰苦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在风土人情的熏陶和无数古老传说故事的滋养下长大。一想到此后就要长期地与它告别,内心充满了惆怅。那天凌晨,天光未见,几乎全村的乡亲都举着火把在后面送我。我被簇拥着走在队伍的最前头,翻山越岭。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我走到山顶,转过身子,俯瞰村子时,眼里所看到的那惊人一幕:蜿蜒的山路上,之字形的火把长龙在缓慢移动。那一刻,我禁不住流下感动的热泪。虽然尚不能清楚自己走向未来的具体方位,更不可能想象后来的发展,但在内心发誓,将来一定要尽力报答这个养育我的小山村。”这段回忆录是编委们一致认为,120篇回忆录里最精彩的文字。我在编辑到此处时,也不禁热泪盈眶,这是我们所有同学在当时共同的感受。

劳月:在我们发出这次活动的预告之后,收到了一位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研究生发来的信息。他自告奋勇来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他1957年就考进了清华大学发电专业,1963年毕业。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后,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78级研究生。他就是国网浙江电力公司退休教授级高工瞿连兴老先生。有请瞿先生上线为我们讲述他的高考故事。

瞿连兴:大学本科毕业时,我便有报考研究生的意愿。可是,当时我身体很差,全身浮肿,老师劝我先工作两年,养好身体,再考也不迟。这样,我被分配到吉林热电厂。之后,“左”祸愈甚,考研被说成是修正主义路线被停掉,我也只好安心基层工作了。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马上传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消息,但是年龄须在30岁以下(最大不得超过35岁),而我己39岁。没想到时隔不久,又传来考研年龄放宽的消息,把我也宽了进去。机不可失,得报考。所以我立即填写了考研志愿书。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大机组高电压远距离电力系统机电物理过程及其调节和控制。学校,几经考虑,还是填母校清华大学电机系。

初试在1978年5月15日——17日,复习时间最多也只有一个半月。要考的科目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基础、调节原理、俄语(在工厂劳动无用,所以十余年都没碰过),还有连复习的参考书都无处可找的政治。复习量之巨大,而且白天需上班,只有利用工余及业余时间复习,难度可想而知,压力不小。

当时我肩上工作的担子也相当重。我所在的姚孟电厂1号机组为我国第一台国产30万千瓦机组,其出力占那时河南全省负荷的四分之一。1978年机组大修之后重新启动,可是冲转前盘车马达烧损,开不了机。电机班师傅修复之后,因漆包线质次又烧损。领导令我负责再下线检修。我从质次的漆包线中检测出合格的导线,终于成功修复了电机,使30万千瓦机组得以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我天天复习到晚上12点。碰上加班,夜半回家常常要复习到凌晨3点半。因为现场经常有故障需紧急处理,次日仍得坚持上班。用脑过累,时常失眠,第二天也得赶着去上班与攻书。我不时地询问自己,这样拼究竟为了什么?经过青年时代清华母校的教育,到现今的中年,难道就一定“水”下去了?不!“打破条件论。下苦功,抓今天。”因此我努力,我拼命,牢记成败有时,万勿丧志。我总要一个劲地努力,把以前浪费的时间夺回来,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初试,头一门就是政治:历时3小时。考试期间,监考老师竟给我这个考生沏了茶端来。我奇怪,后悟到当时我不停地写,洋洋洒洒写了八开纸10张。老师在前面看得分明,所以才有此举。后得知政治考了81分。接着考俄语、高等数学及电工、调节原理。到6月19日方知初试已选上。

复试在7月5日,专业课范围是电力系统分析计算,包括同步机,电力系统自动化,重点励磁调节。方式是口试笔试结合,重点是复试专业课。由于我工作的姚孟电厂气候炎热,决定提前赴京,到北京进行复试准备。教研组主任、党支书及导师组长3人会试。开始前,我落座时,看见复试的答卷已摊放在试桌上,批了84分,便吃了定心丸。

我认为录取没问题了,连粮票都没去系办结清,就返回姚孟电厂上班,傻等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时日一长,内心总有一件事不安,即担心家庭出身,惟恐讲阶级路线而影响录取。直到两个多月之后的9月18日下午,从邮局取来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要我10月4日——6日报到。辛辛苦苦,努力拼搏,终于挣来了二进清华,得以深造。

毕业时我的论文答辩,由校长高景德教授亲自主持,成绩是优秀,光荣地获得了我国首批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劳月:感谢瞿老先生的分享!刚才4位都是当年的后浪,如今的前浪,现在我们请出一位后浪来为大家做分享。有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弛上线,讲述属于后浪的高考故事。

张弛:各位书友好。我是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张驰。虽然我是今年研究生毕业,但我90年出生,算是中浪吧。在这次读书分享会之前,听了120个故事中的很多个,对于这样的前辈的分享很感兴趣。

作为一个中浪,我先分享一下我当时高考的情形。我是2008年考入浙江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的。当时是先考完试,然后估一个分数,再填报志愿,那时没有现在有平行志愿可以增加录取机会。你要对自己的分数有一个了解,要去估算你在全省的排名。最后有惊无险地来到了浙江大学学习。高考对于我的意义,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可以走出去,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就是“诗比历史更真实”。我并不像很多老前辈一样,对几十年前的考试细节记得很清楚。因为对所有人来说,高考就像曾经所有人都选择了下乡一样,只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而已,相当于一个集体的无意识,并不是说自己有一个真正的选择。

对于我来说,再回到浙大读书,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是95后,像我这个年龄的,在学校里其实不常见。现在的学校,更像是一个青春之国,硕士生、博士生最好在35周岁之前毕业,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是现在的一个现实,我相信是暂时的。因为,知识是属于任何年龄段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听完这一次分享之后,我在想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老前辈们几十年前的高考,无论题目、科目还是制度都和现在不太一样,但那份激动人心,那份坚韧不拔,自助自强,犹如精神火炬一样代代传承,它是没有改变的。我相当于一个中浪,拿着精神的火炬,也希望把这些故事告诉我的学生们。他们从小就面临很激烈的竞争,希望告诉他们,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你一直学习读书,有求知欲好胜心,只要精神火炬你接住了,那么以后你再回顾人生,来看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只是暂时的。

感谢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能让我在今天也有相对更自由的选择,更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坚持。最后,希望所有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年龄段,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还有一句话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人都有他的潜能,你只有真正地去找到你自己擅长的地方,才能实现你自己的价值,这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

劳月:感谢张弛的分享。接着我们再请出一位后浪,她就是文澜读书岛的资深书友郑炜炜。这位杭州女孩是90后,国外留学归来,她的高考是在国外参加的。外国的高考和我们有什么区别,请郑炜炜来说说。

郑炜炜:《120个回望》这本书,没有完全仔细地读完,但我看过几个故事,又听了刚才的分享,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谈起高考,你们所有人那种感动感激。所以你们进入大学后会拼命学习,求知若渴。好不容易抓住这个机会,我一定要用尽最大的努力去学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要浪费这一次机会。这就是前面4位老前辈的一种共同的状态。

现在参加高考的学生完全不一样了。老师说,你们现在学习努力,高考成功了,上一个好大学,你们就轻松了。大多数学生高中最后一年很紧张,全家的希望都在高考上。考进大学之后,突然就松懈了,有个巨大的反差。大学4年,应该是刚刚好成年,是你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4年。但是现在的状态是,多数人可能会玩游戏或者干其他的事情就这么度过了。现在很多学校旁边网吧和电竞酒店生意很火。

77级老一代进了大学后看很多书,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与现在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状态在大学里可能感觉没什么,只不过是浪费了时间而已。高考之前我太紧张了,我现在想玩玩,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样会导致你在之后求职找工作或者面对人生问题的时候,后悔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有好好的努力。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现在我跟那些从大学刚出来的同学聊天的时候,发现问他们以后想干什么,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时,他们往往是茫然的,完全没有准备好。我认为,你的人生目标是你在大学那4年要去寻找的,而不是大学读完之后,突然再去找的。这个时候,你会突然发现,我那个时候怎么这个书没读,为什么只是在玩?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回想起高考的时候,大多数不是觉得自己幸运,而是觉得我那个时候真是有点苦,更多的是一种偏负面的情感。导致大家对读书并不真正热爱,没有认真去对待。

现在我做人力资源工作,招聘的时候,发现每一个考生的经历实在是太像了,都是大学、考研,然后要不就是做课题。而前浪们你们那个时候,参加高考之前,有些是工人,有些是老师,有些在村里务农,大家都怀着一种梦想、信念去参加考试。现在是参加考试我才能上大学,上了大学我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都是为着功利性的目的去读书,去考试,缺少了一种奉献的精神,感激的精神。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跟你们77级这一代,巨大的差异体现在,一是我们的感激之情基本上已经消逝殆尽了,很少有人会觉得参加高考很幸运;二是我们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是真的爱读书,真的想考大学,真的想学更多的知识。总之,我们这一代,相对来说物质条件很好,但精神比较匮乏。

我没有参加过中国的高考。我当时不参加高考的原因,是我讨厌语文。让你按照老师的规范去写中心思想,要求一个标准答案。我觉得,语文它完全不适合我的脑回路,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进入国际学校,走了另一条道路。国外的大学都是宽进严出,拿到录取通知书不难,但你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的却是一个非常残酷、非常辛苦的读书过程。同样的大学4年的知识,你要压缩到3年完成,然后还要用英语完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累,很辛苦,很烧脑的状态。那种压力是长时间的压力,跟高考不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上,会更加全面一些。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教育制度可能需要做略微调整的地方。高考本身是世界上最公平的考试,可以刷一批最优秀的人才,但制度本身对这一代学生来说,又形成了一些困扰,为考试而考试,高考之前丧失了很多人生经历。这是我的一个很浅显的想法。

劳月:除了前浪和后浪,我们也有中年的书友参加了今天的分享活动,请出两位70后书友来分享她们的阅读体会。有请书友项丽娜、黄海敏。

项丽娜:《120个回望》,我拼命赶拼命赶把它给听完了。我没有参加过高考,我是70年代的人,没有像前辈们那个样子,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那个时候碰上了改革开放,条件都好起来了,没有那么强烈的读书欲望,把自己给荒废掉了。

我今天主要想说一下寿老师说的那三个主义:功利主义、机会主义,还有理想主义。其实我觉得你说得太谦虚了。我认为,你们根本就没有功利主义,也没有机会主义。

首先,你考虑的是想离开农村,我觉得这不是功利,这应该是那个时候普遍的内心深处的渴望。就像当时我高考没考上,也想脱离现状,是一样的。你睡了一觉迟到25分钟,历史竟然莫名其妙考了80多分。其实那也不是凑巧,而是因为你已经积累下来了足够的知识。沉淀久了总会有所回报的吧?

还有一个,你说你考上大学之后才变成了理想主义者。我觉得你其实在大学之前肯定也是有理想的,比如说你的文学梦,一个文艺青年常住在你的心里,只不过是4年的大学生活使你更明确了自己的梦想而已。

我是在喜马拉雅上听完了劳月老师读的122段录音的,经常是热泪盈眶。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我听得最认真的节目,对劳月老师很是钦佩。刚好我的女儿高考已经过了,快要读研了,这几天跟女儿在选校,她要去英国读研。我就问她,你出国的目的是什么?你有没有想法,有没有梦想?如果你有想法有梦想,那么你在选专业的时候,应该朝自己的梦想去。我说你先不用考虑费用这些,你先考虑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符合你的梦想你再去选择,你不能让我帮你选。首先是因为我自己没有读过大学,没有读过研究生,没有能力帮她去决定她的专业。然后虽然我没有成为一个大学生,但也一直在学习,不断学很多东西,现在没人会来检测我学得怎么样,没人会来考我学得怎么样,所以我学得很轻松。作为没有考上大学的一个中年妇女,我对当年没考上很遗憾,但我觉得遗憾不应该永久成为遗憾。因为我现在也在学习。

黄海敏:我是读书岛的一个忠实粉丝,虽然参加活动不多。我跟丽娜是高中同学。我属于那种从小衣食无忧,父母都小富即安的状况。父母觉得,你大学愿意去读也可以,不读也没关系,女儿长大了嫁出去就好。所以我在高中时理科就特别差,差到自己都嫌弃自己的那种。考大学我是去考了,但我是去玩的。真的是觉得自己的高考经历有点蛮搞笑的。

在听《120个回望》的时候,我就在想象我的父辈,他们在那个年代为自己的整个生活的改变所付出的努力,他们的每一种状态和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今天在座的4位老师,你们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这种精神状态,一直为我们中国的几十年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非常值得敬佩。

很难想象,我处在那个空间里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首先我觉得,我自己不是特别能吃苦的那一种,感谢爸爸妈妈给我的空间,他们没有逼着我去读大学。虽说没有读大学,我觉得很遗憾,但是我不后悔。一年以后县广播电台招主持人,我陪我同学去考,结果我意外考上了。然后我在瑞安电台做了18年的一线主持人。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整个节目的录制直播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工作中,我感到,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社会给了我大学一样的氛围,让我非常开心,非常满足。

再回到这本书上来,我觉得,人生不管你在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下面,你都不能放弃自己,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个特别重要。我在想,在那个年代按照我现在这种脾性来说,可能会活不下去,但我在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之后,我还能够在另一种状态下找到最好的自己。我觉得这个任务也很满足。

说到高考,我儿子去年经历了高考,没考上他自己想要去的学校,我也支持他到国外去。他很自信,因为他觉得,自己经历了中国的高考之后,再考到国外比较好的学校,对自己的状态很满足。我告诉他,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你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的每一个小目标。即便达不到你想要的目标,也还可以通过你一步一步的台阶,来获取你以后相对比较满意的一个状态。我们不能说每个人的人生都要很成功,但我相信,只要你每一步是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收获不同时期的快乐和满足感或者说幸福感。

劳月:接下来我们再请出一位当年参加了高考却没有走进大学的书友,有请杭州铁路工务段退休工人陈慈林先生!

陈慈林:各位老师,各位书友,下午好!近日在喜马拉雅收听了《120个回望》部分作品,那些因1977年高考改变命运的老师们的回忆和感慨,也引发了我至今难忘的记忆。

那一年我也参加了高考,虽然已时过40多年,但那次高考的许多细节烙入了我的记忆,成为我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

那次高考,报考资格上限为1966届高中毕业生,下限为1977届高中毕业生,跨度长达11年。为了给更多青年机会,国家还允许年龄相仿的考生以“同等学力”报考。

恢复高考的春风吹醒了我沉睡已久的大学梦,我毫不犹豫地到县招生办以“同等学力”报了名。当时我在浙北山区铁路某基层单位当工人,24岁的我已有近8年工龄,每月工资加津贴有40多元。

我报名的消息传开后,引来亲友和同事们惊诧的目光。有亲友当面劝我:人家参加高考是为了谋求“铁饭碗”,你已经捧了8年的“铁饭碗”,又何必舍此求彼?就算你真考上大学,毕业后的工资可能还不如现在。放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要,你图什么?再说凭你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也想去考大学,岂不是丢人现眼找没趣?

其实我想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自踏入社会和参加工作以来,我对各种社会现象有许多看法,却苦于没有能力与大家分享。在学习新鲜事物时,更因文化低受到各种困扰,迫切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能力。

质疑和劝阻声中,初试准考证发下来了:粉红色的油印纸片上,贴着我的一寸照片,骑缝盖着县革委会的大红印章,考试课目是数学和语文。

单位领导表示大力支持:批准调休一周,准备复习。但高小加初高中全部教科书摞起来一大叠,根本无从复习。特别是数学,登门请教当地中学老师,他说得唇干舌燥,我却如听天书。

好在平时喜欢读书、看报,语文基础知识应该不错,这使我多少有了些底气。

那天上午9时,我生平第一次坐在正规考试的课堂上,在语文试卷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准考证号。120分钟时间很快过去,铃声响起,我第一个交卷离场,自我感觉是该完成的都基本完成了。

接着考数学,我从未学过方程式、几何和代数,甚至连同时使用大中小括弧的四则运算对我都是难题,绞尽脑汁却心中没底。

正当我自认为首次高考之旅已基本结束时,三天后,街头贴出了本公社初试入围考生的大红光荣榜,我竟然名列入围考生的第一方阵。

拿到白底黑字铅印的复试准考证我激动万分,照片的骑缝处盖的是省高校招生办的钢印,考试课目分别是政治、语文、数学和史地。高考题目由各省分别命题。40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年浙江省语文卷作文题是用800字写篇《路》。

遗憾的是我没机会走上这条“路”:语文与政治卷完成得尚差强人意,但数学得分未突破个位,史地试卷“跌”在画一张美国五大湖的地图上……

但这次高考经历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为我后来获得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大专和法律本科毕业证书奠定了基础,更为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开了个好头。

劳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一次读书岛活动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所以我们提前在5月30日下午14:00举办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读书岛特别活动,分享著名童话作家汤汤的新作《小野兽学堂》,邀请汤汤老师在武义汤汤童话书屋做直播分享。欢迎书友提前阅读,准时登录读书岛钉钉群,观看和参与视频直播。我们预留5个在线发言提问和分享机会给读书岛书友,每个发言分享者可获得《小野兽学堂》作者签名本一册。

(0)

相关推荐

  • 累吗?累就去58看看

    方冷颜(ID:FLY161107 ) 你说故事我说书! 新浪微博:@方冷颜  作者:方冷颜 图片:网   络 累吗?累就去58看看 为什么别人买彩票能中几百万,而你只能中一袋洗衣粉? 为什么别人炒股票 ...

  • 没有一场考试能决定你的命运

    2007年的今天,我在参加高考.作为一名有着"400分上清华"地域优势的考生,我只记得当时的几件事: 1.第一天上午先考的语文 2.最后一天下午考的英语 3.中午在网吧听音乐休息 ...

  • 非常道55:高考成绩公布

    55.高考成绩公布 6月22日晚,四川省2018年高考成绩可以查询. 作为教师,自然会关心自己的学生今年参加高考的情况.当年,我所教的是初2015届4班,这是一个超过60人的大班,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学 ...

  • 张勤丰 | 希望不灭

    总第1240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中师毕业后,我在一所村小教四.五年级语文.乡中心校每学期要搞两次教研活动,初识潘老师是在一次全乡五年级语文教研会上.听完一个年轻教师的讲读课后,大家例行要给 ...

  • 高考生估分450大哭,我拼了命的努力,却要和200分的人一样读大专

    阿蒙聊教育 为了高考能考出好成绩,学生不分日夜,写过的题,看过的书,堆起来像小山一样,积极认真备考,然而,这部分学生如果高考失利,心态就会崩溃,比如下面这位高考生,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我 ...

  • 当年高考,你考过多少次?

    一次高考就扒了我的皮了,何况二次,三次,四次,真的佩服那些多次高考的人,很厉害,内心很强大,这几年不会白读,会对以后人生路上的挫折有难以预料的意义,人生以后一定会绽放,就凭着这份坚持. 高考发挥失利, ...

  • 读书岛第77期活动纪要:劳动节里的阅读分享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7期 (总第77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工人作家 邹元辉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镇海培菊图书馆 镇海图书馆云直播 录 ...

  • 读书岛第75期活动纪要:如果我们生活在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5期 (总第75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历史文化作家 陈华胜 分享时间:2021年4月1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南宋书房.文澜读书岛 ...

  • 读书岛第78期活动纪要:重新认识工人和诗歌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8期 (总第78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阅读推广人 劳月 工人诗人 刘景洋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杭州市职工文化中 ...

  • 读书岛第76期活动纪要:从书里走进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6期 (总第76期)活动纪要 分享嘉宾:南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青青 分享时间:2021年4月24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2059室 录音整理:郑轩 文字 ...

  • 读书岛第74期活动纪要:自然就在你的脚下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4期 (总第7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理工大学教师 杨小峰 分享时间:2021年3月2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集体视 ...

  • 读书岛第73期活动纪要:植物学是一门令人愉悦的学问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3期 (总第7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自然爱好者 林捷  圆蜗牛艺花园创始人 圆蜗牛 分享时间:2021年3月6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 ...

  • 读书岛第83期活动纪要:在新昌认识梁柏台

    迎建党百年 <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 走读分享会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3期 (总第8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党史专家 陈煜忠 分享时间:2021年7 ...

  • 读书岛第84期活动纪要:追忆先生之风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4期 (总第8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嘉宾:汤洵.唯敏.徐涛.张海龙   分享时间:2021年7月10日下午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录音整理: ...

  • 读书岛第72期活动纪要:敦煌和它的守护人们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2期 (总第72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张涌泉           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刘进宝 分享时间:2021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