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此生且做读书人
所说的“书”,是指专业以外的各类杂书。
读书的习惯是从习字的时候便养成的。
在农村长大,长辈中没有几个读书人,除了课本、“红宝书”,能读到的书很少。小伙伴们互相传看的小人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了,偶尔有谁搞到一本“大书”,便想法设法地借来看。一年级时刚学会了查字典,就碰到了一个大难题:有人找来一本繁体字竖版的《红楼梦》第三卷,书破得没头没尾,是从大观园里中秋赏月开始的:“月到中秋夕,清幽拟上元,几处狂飞盏?”很佩服自己那时候的钻研劲,那本书前半部分被我标满了拼音,许多看不懂的诗词就那样给生生背了下来,直到今天跟人谈起《红楼梦》,还能大段地背下一些章回。因为没有选择,逮着什么书就看什么,所以学得也杂,这种读书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比较系统地读书,是上了大学以后。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虽然不多,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懵懂少年而言,无疑是从小水塘跳进了书海。我给自己列了个日程表,除了上课以外,什么时间读什么书列得很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等尤其是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两天左右读一本。我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一次搬家翻出了当时的读书笔记,很是惊讶自己的阅读速度。就这样,四年的时间,自己列明的读书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段时间疯狂地喜欢上了英汉对照读本。起始的原因现在有一点说不清楚,模糊中好像一位外商朋友送的一本英文版《Act of Will》(我把它译为“心使”,觉得比“随心所欲”好),书里有一段描写跟我手里的那个中文选译本有很多不同,便找来了对照,发现手中的中译本真的没有味道,有些翻译就像是渴极了的人喝水喝到一半,有一种无法满足的感觉。但我当时的英文水平还不能靠一本字典就可以完整地把原著读下来。碰巧一次在书店看到了英汉对照本《简爱》,就买了下来,发现这种读法既能看懂原文,又能在关键地方体味到中文无法确切描述的另一种文字的魅力,很是解渴。然后便开始重新整理自己书架上的译书,渐渐地原文版的书籍也开始整齐地在书架上排列起来。这种阅读方法不只让我领悟到了原著的真实韵味,又提高了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一举两得。
家里书房书架上最多的是专业书。没有办法,专业跟兴趣阅读不同,那是吃饭的工具。这类书更新很快,往往还没翻几页,就变成资料堆在那里了。每次搬家,我和妻子都对这一堆堆的专业书籍发愁:留下吧,实在没有太多的地方;扔掉吧,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需要它们,我现在就常常对丢掉大学里购买的一些书籍以及自己早期的手稿懊悔不已。
书架上有些书已经被翻得面目全非。女儿上小学时学校里要求阅读课外书,我看了列的书目,说大部分家里都有。女儿说我们的藏书太旧,吵着要买新的。新书除了贵很多,错别字也比旧版多,但装潢质量确实高,让人不忍萃读,怎么都没有阅读旧书的感觉。这时候才明白,读过的书如同交往过的老友,最珍贵的是它带来的熟悉和默契,难以割舍的,是它带来的对起初阅读时的感受和回忆。
买书是自然而经常的事了,但新书太多,虽然看了介绍好像每一本书都值得阅读和收藏,但实际上好书却并不多,毕竟我们吃不完全天下的果子,所以只选名家、大家以及影响、争议比较大的书籍。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有多少人认真地读过一本书?所以实在找不到好书,便把那些旧书,一次又一次地翻在面前,用新的感悟去体会它。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就怕来人在书架上浏览,然后拿出几本说“我看看”。怕人家借后不还可能让人觉得我有些小气,我最怕的还是书还回来后变了模样,或者里面被勾勒出文字,而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我有一古装本的《伯牙琴》,是宋人邓牧写的,很有些《菜根谭》的味道,自己很喜欢,几年前被一位朋友借去,不到三天就还了回来(我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读),倒没把书怎么着,只是在封面上记了个电话号码,可能记得匆忙,随便找来的笔,开始不出水,使劲划了几下,不大厚的书有两、三页都被墨水污染了。就像是自己正吃的饭被人打了个喷嚏,此后每看到这本书,就觉得不快,并影响到跟这位朋友后来的交往。一位藏书家说“书即如妻,可看不外借”,想来也是有同感。
读书有目的吗?说不好。年轻的时候拼命读书也尝试写作,想当一个作家,后来才发现,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自己可能永远也写不出那种传世名作,内心深处其实很脆弱,成功不足惜,失败的感受却铭心刻骨。作者用自己的才华诠释了人生,需要读者以同样的敏感来领悟,原来做一个读者也需要很深的素养。人是需要文字抚摸与慰籍的。文字能感知生活的冷暖,能让人感受对生命的敬畏。孤独的作者与孤独的读者在文字中找到了默契,这时候的孤独不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
推开窗,这是一个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生存竞争空前惨烈、惟有永不停歇地争强好胜才可笑傲江湖的时代;关起门,人们却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一处可以尽情舒展疲惫身心、舔舐心灵伤口,乃至寄放亲情与爱情的所在。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寒风中孑然独行的孤狼,每日辛苦地外出打食,饥肠辘辘地回到山洞,自己添净身上的伤口,攒一点力气,第二天再冲向生存的战场。书,也许是我们回归山洞时碰到的那只年轻美丽的母狼,有了伴的路程虽艰辛,多少也让倦怠的心有了点抚慰,它也许会让我们离现实越来越远,但是如果满座中皆是声犬色马,我们自己的木然或许正是自己人生的取向,这时候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悲哀吗?
对书的杂乱无章的阅读,有点像自己的人生态度,默然地接受,坦然地面对。而今虽已人到中年,但现在所做的事,将来意预何为,还都说不好。家中宁静的晚上或出差在外闲暇的时间,关上窗户隔绝了室外的尘嚣,捧起一本书来,象是跟久别的老友畅谈。读书,读那些似乎离我们很远的故事和很近的人生,会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一个地方,有一种甜蜜的痛楚,然后擤一下鼻子,掩卷沉思自己这缥缈的生命所可能拥有的一点点真实,长叹一口气,饮一杯座上的浊酒,再一次翻开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