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撤,泰康撤,人保撤,一年半超1700家机构被撤销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后备保障选择的看重,“保险”这一概念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古有孔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亦有“治国之道,节用于民,而善藏其余”的言论。今有各大保险公司铺渠道、拉人头、建机构、广泛铺设网点,不断扩大着保费规模,在保险市场上打下自家的一片天。
保险行业在中国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但是如今市场上的保险行业只有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最早在我国成立的保险公司是1805年英国人在广州成立的广州保险会社,彼时我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的民族保险业创立期。
紧接着陆续就有一些外国保险公司逐渐进入我国的保险行业,我国的民族保险业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大环境之下,外国企业几乎一直压迫着我国自己的民族保险业公司,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接管各地官僚资本主义保险公司的基础之上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大型综合国有保险公司,人保并没有顺风顺水地发展壮大。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大环境,许多国人心中并不认可保险,认为根本不需要买保险,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直到八十年代中国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保险行业才开始逐渐繁荣发展起来。所以说现在市场上的保险行业真正的历史应该从80年代开始起算。
社会的发展也逐步体现出了更多的矛盾,随着现代保险市场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现行监管政策也一步步地严格起来。遍布各地的机构网点虽然仍旧是各大保险公司的硬实力的体现,但是真实接触过这些机构内部的管理人员都知道其中的复杂之处。各个机构网点都有着十分繁琐的报备流程,它们的资质、营业牌照、工作人员、工作场地,包括后续的职场建设与运作成本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投入的。
这些投入不菲的保险机构网点却在2020年迎来了一轮大范围的撤销。在2020年短短一年中,我国相关监管部门批复撤销的保险分支机构就超过了1700家,这其中几乎涵盖了所有头部、主流的保险公司。
1949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家全国性大型综合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诞生了,中国的保险业自此开始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从最初大肆扩张保费规模,开发营业网点和机构,到国家政策监管逐步完善,行业改革浪潮袭来的现下,保险行业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趋势?保险行业的“裁撤潮”是因为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而逐渐被社会淘汰,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逐步影响了金融保险行业所导致的呢?抑或这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清理“僵尸机构”,降低职场成本
保险行业的“裁撤潮”是保险行业组织架构调整的潜在要求。一般来说,保险行业增设一家机构网点都需要提前经过市场调研、拟定合适的管理工作人员、做好业务发展计划后,才会去报相关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因此在繁琐的机构审批手续之下,直接撤销机构并不会成为保险行业降低职场成本的第一选择。
以人保公司、人寿公司为例,这两家公司作为国家机构在设立之时是拥有全国统一批牌照的。在国、省、市、县、乡都有相对应的服务机构。但是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许多乡镇合并、区县合并后,相关的营业牌照并没有去向监管部门申请撤销。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在逐步严格控制监管,开始严查这些三无网点和机构的服务情况,故而也推动了这些保险公司加快步伐去“处理”这些营业牌照,或是选择投放员工去经营,或是申请注销。
而在这数十年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县域空心化”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前往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捞金”,县域市场的机构网点逐渐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职场成本,自然会选择裁撤这些“僵尸”网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轮保险行业“裁撤潮”中被裁撤的机构网点大都是分支公司以下的一些营销服务部等等,并且多在三四线城市以及非省会城市。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险行业的“裁撤潮”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大浪潮下的一个必然趋势。其实不止保险行业,银行业也是如此,在2016-2020年之间,仅四大行就有2700多家网点停业,全国ATM机的数量也减少了八万余台。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实体店的业务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开始选择更加方便快捷的“线上”模式,这也迫使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将越来越多的业务转移到了线上,例如我们常用的理财、贷款等等,近乎90%的业务都开展了线上办理手续。
在互联网发展蓬勃的今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各种服务,这种便利也导致了实体店开始走向“衰败”之路。我们逐渐看到这些年各大超市以及商场门店也在慢慢减少,我们的购物习惯也从逛超市变成了从淘宝、京东、便利店等购买。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大家不再需要前往机构、网点现场办理业务,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一下,就可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但是,这样方便快捷的操作也带来了金融机构的“瘦身”活动,为了降低成本,各大金融机构会选择裁撤网点、削减人员或者直接是关闭门店,固定成本,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三、行业需要改革——以“电销团队的没落”为例
在2020年的保险行业“裁撤潮”中,我们会看到有近二十家电话销售中心的裁撤。在十年前,电话销售行业还是保险行业中的盈利大头,亦有不少特色公司因此业务而崛起。但遗憾的是,电销行业并未能成为销售主流,而是逐步走向了没落。无论是电销扰民引来的严格监管政策,还是互联网时代发展大背景下保险行业经营模式的改革,都注定了电销行业终将走向没落。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寿险电销行业经营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的寿险电销增速平缓,实现规模保费136亿元,较2019年同比下降了22.5%。除去规模外,寿险电销还遭遇了人力的下滑,2020年底寿险电销总销售人力仅剩六万余人,较2019年底同比减少3.9%,这一数据在2021年更是在进一步下滑。
保险公司裁撤电销中心的理由十分明确,电销中心工作人员的门槛虽然不高,但是这些工作人员的留存也不固定,几乎每年保险公司电销中心都会面临一两次工作人员的“大换血”,这对于机构稳定和业务质量的稳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在电销扰民引起的严格监管政策之下,电销业务带来的产能也逐渐走低。在如此高人力成本和低业务产能的行业面前,保险公司自然会选择裁撤这样的业务。
保险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投资,是我们每一个人合理规避风险的手段之一。但是在短短一年半间就有1700多家机构被裁撤,这还仅仅是获得了监管部门批复裁撤成功的,未得到批复和未披露的机构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真正裁撤机构的数量远不止这些。
设立一个机构所投入的成本在前文我们也叙述过,需要极大的人力成本和金钱成本,因此裁撤机构往往以为着保险公司“放弃”了这一区域的业务,先前的所有投入统统归零。从最初的全力铺设机构、投入成本、县域业务之争到如今的战略性裁撤,大量基层网点以及偏远地区机构就此消失,这是否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我国许多区域并没有能够支撑保险行业的经济实力?
保险普惠大众不应当仅仅是个口号,保险行业在寻求“高净值客户”、探索商业保险更加有深度、更加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应当及时调整行业组织架构,只有与时俱进才会带来更好的发展。
总结:
保险行业在我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真正发展起来的阶段还是近三、四十年间,随着保险行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整改措施的出台,以及保险行业改革浪潮的掀起。
在过去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国有1700多家保险机构惨遭裁撤。其中部分是由于三四线城市“县域空心化”的情况导致该城市缺乏能够支撑保险行业的经济实力,更大一部分则是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保险公司为了固定成本,扩大产能,与时俱进开展“线上”业务作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