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张美生:【生态文学】(散文)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生态文学
文/张美生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并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切反映时代呼声。面对工业革命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文学家们本着高度社会责任感,自觉吸纳生态伦理意识,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饱蘸忧愤的笔墨抨击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累累罪行,纷纷进行生态预警和生态批评。文学家们运用自己的法眼和智慧深刻剖析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观,通过文学视角和方法去撰写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篇章。至此,生态文学便呼之欲出,不但成为文学创作及批评的一项分支,还与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学科一起构成大生态科学理论体系。
生态文学作为全新的文学样态将颠覆传统文学中“人”的形象,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在以往的文学作品里,人不乏总是以善良、真诚、勇敢的面貌现世,以“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自居;而生态文学则常常将人的自私、贪婪、残暴的形象从皮肉中抽出来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下,着力批判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漠视和对地球上其他生灵的践踏。我一向认为传统文学把挖掘人性的美好、展现人的心理冲突与矛盾、揭示人类社会变革的思想文化根源当成自身的使命,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即以表现“人”为核心,突显“人”的价值需求与导向,传统文学终究是“人的文学”。
生态文学向读者呈现的可能是我们未曾有过的文学观念、悖于习惯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以至于表现手法。例如生态文学所流露出的审美的整体性原则:法布尔在《昆虫记》里盛情赞扬平日里被人们所讨厌的食粪虫,将其视为开垦死亡、造福生命大无畏的“掘墓工”,他认为人类所谓的审美标准在大自然那里毫无意义,食粪虫一定“在嘲笑我们的昆虫分类法”,嘲笑我们无视他们的力量和作用,嘲笑我们对大自然的无知。
在文学形象的刻画上,生态文学不再把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当成自然的一部分,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尺度评价人物的心理、行为;甚至作品主人公不再是人类,可能是动物(自然),亦或是人与动物(自然)一起作为主人公。叶广芩的短篇小说《猴子村长》就成功塑造了甘愿自我牺牲的母猴及大义凛然的猴王形象,令人不由得心生敬意。郭雪波的《银狐》、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等小说也为我们呈现了狼、藏獒等动物的高贵本性,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动物可以比人更温情,更富于智慧。从表现手法上看,生态文学中的场景描绘更加瑰丽奇特,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离奇,极具传奇色彩。
生态文学宛若一个新生儿伴随生态危机的阵痛呱呱坠地,它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为指导,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考察尺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关系,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对反生态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并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化作用。试看未来,生态文学必将引导人与自然朝和谐、美的方向发展。
文中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速联系删除
张美生,笔名川云川,河北邯郸人。现就读于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热爱写作,偶有作品见于文学期刊及互联网平台。
往期回顾
本期编辑:裴雄文
三秦文学团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