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人文 ‖ 1356】民间故事 · 宁夏西吉 黎金元 ——《​​​​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的由来
文‖宁夏西吉  黎金元
在我国广大农村,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用米、麦、大豆等混合熬成的“腊八粥”。不懂含义的都说是“胡心饭”,这就理解错了,真正的由来是:
相传很久以前,有老两口和一个娃过日月,老头是位勤快人,虽然年过花甲,还是天天鸡叫起床、扫地拾粪,天亮下地干活,八亩坟园地年年五谷丰登,粮食囤年年装的冒尖还有余。院里呢?树木成林、瓜棚遮天,菜豆鲜果四季不断。除吃喝之外还能换回不少银两,那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里人问他:“你家种有摇钱树吗?日子过得那么好?”老头笑眯眯地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因为老汉天天早起,人们送他个外号——“早公鸡”。
老婆呢?更不用说,是个勤俭持家的人,一天三顿饭,精打细算,闲月吃稀,忙月吃稠,平时多把菜省把面,邻居们说:“您家囤尖缸流的,您还这么抠?”老婆说:“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饱时想饿时,丰年想欠季。”老婆不仅吃的俭省,穿的也节俭。老两口和儿子三口人年年丰衣足食,常常拿出余钱剩米,接济左邻右舍。又有人问:“您家业不大,咋过得那么好,是不是家里有聚宝盆?”老婆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因为老婆不抛米撒面,不轻易花钱,邻居们称她:“不漏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儿子已长十七八了。这娃虽说长得五大六粗的,可就是跟爹妈不一样。从小就是槽里吃食。长大了就是个饱吃闷睡不干活的败家子,街坊送他外号叫:“瞌睡虫”。
有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对娃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要自己争气,甭光睡了,也得学会种庄稼过日子啊!”“瞌睡虫”哼哼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出,照样睡他的懒觉。
不久,老两口又给儿子成了家,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拿针线,不进灶房,整天扔馍块,泼剩饭,挥霍浪费,人送外号“没底锅”。
有一天,老婆子梳着满头白发,给儿媳妇语重心长地说:“初一扎针十五拔,强似挨门求人家。家常便饭吃的长,粗布衣裳穿的久,嫌吃嫌穿没吃穿,过日子可得会精打细算啊!”儿媳妇只当耳旁风,一句也不忘心里放。
过了几年后,老两口双双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把小两口唤到身边,嘱托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鸡叫三遍离床铺。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男当勤耕耘,女应多织布”说罢,老两口一同离世了。小两口看着囤里的粮食缸里的米,男人说:“吃不愁,穿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再看看被满床,衣满箱,女人说:“冬有眠,夏有单,何必纺织月西偏。”小两口一唱一和,谁也没把二老的教诲记心上。
转眼又是一年,八亩坟园成了荒草滩,家里老人攒下的柴米油盐一天比一天少了,衣服鞋袜一天比一天烂,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地里颗粒不收,家里吃穿将尽。春去冬又来,小两口待在屋里,只好忍饥挨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天气越来越冷,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大雪封门,北风呼啸,小两口依偎在一起,冻得发抖打颤,肚里没饭,身上衣单,命在旦夕。他俩眼盯着地,手抠着墙,忽然发现缝里有几粒米,麦、杂粮。墙缝里塞了几根干菜,这可是宝贝呀,一米救三慌,快放到锅里去煮,把一把蒲草也拿来填到灶膛里,煮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米粥,总之,凡是能充饥的全丢进了锅里,小两口这才想起二老说的话,可是已经晚了,“腊七腊八,出门冻个大疙瘩。”小两口一人盛了一碗杂七杂八的粥,端起来刚吃了几口,一阵大风刮来,由于房破年久失修,被风刮倒了。等邻居们冒雪赶来时,小两口已经冻死了,每人身边还放着一碗杂八饭。
从此,每年到了腊八这天,人们就熬这样一锅粥让孩子吃,边吃边讲“瞌睡虫”和“没底锅”饿死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直到现在,由于熬这粥是在腊八这一天,所以人们就叫它“腊八粥”。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黎金元】宁夏西吉县兴平乡人,62岁,1978年12月开始从事群众文化工作,2018年5月退休在家,爱好文艺文化工作,热爱文学,新闻报道,在本省报刊上都发表过文章。
谢谢你对本平台的支持和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