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首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活动 的几点思考
关于首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活动的几点思考
——广东省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陆上堂
首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暨祠堂文化、谱牒文化项目启动仪式”活动,已于9月29日下午3点在广州渔民新村总店成功举行,活动在“氏族融和”的理念倡导下平安、祥和、友好、庄重、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也许,氏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突破主办者的思想格局,在时间节点上,有意无意间撞开了时代趋势的风口,攀上氏族文化建设前沿高点而被历史标注。
这次论坛活动从一开始整个过程就一波三折,可谓是好事多磨。
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也做好了“尽人事顺天意”的淡然处事心态,鼓励大家只要“用心做事,顺其天意。不问结果,享受过程”就是了。尽管是这样,老天爷还真会揍热闹跟我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加上一些人为的折腾,几番波折之后,还是在9月29日——广东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周年(2018年9月29日—2018年9月29日)——这一天圆了我们的梦想。
一、历史性开创氏族文化产业论坛
活动关键词:氏族文化产业 祠堂文化与文化祠堂 氏族融和。
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暨祠堂文化、谱牒文化项目启动仪式。活动的内容围绕“氏族文化产业经济”、“祠堂文化建设”、“谱牒文化建设”三大主题铺开研讨,其目的就是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文化论坛,集中专家学者与企业精英的智慧能量碰撞,打开氏族文化产业经济领域的风口,在我们先祖当年中原南迁岭南时艰难跋涉的崎岖山路上,在南海之滨的百越之地,通过文化界面拾贝,发掘商业价值,洞见氏族文化领域新天地。
因此,首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暨祠堂文化、谱牒文化项目启动,旋即引起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论坛活动。在政界,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于幼军部长、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梁桂全院长、广东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柯维良、广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马新民厅长、广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孙强厅长、广东省委统战部柯维良巡视员、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会长柯可教授、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阮纪正教授、广东省委党校教授丘立才教授、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原党组副书记唐善新局长、广东华立学院党委书记林伟健教授、广东省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处长梁清华处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教授等等政府高层老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活动或通过其他方式关注学术研讨情况。这次活动包括专家学者、企业精英人士、宗族事务研究人士以及三十多个姓氏代表团体近五百人出席活动。
这次氏族文化论坛也将“氏族”特定的表义即: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包括“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两个“胞族”,扩展到现代社会的“姓氏与族群”的标注,将氏族广义与现代化,利于今后开展社会学术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就是说,现在我们提出的氏族文化,不囿于原始社会氏族文化的表述,而是上升到社会学科研究领域的更高层面,开展含括中华民族近现代姓氏的源流考、姓氏文化和宗族族群间的精神物质研究。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广东省国学教育促进会会长柯可教授就专门为“氏族文化研究”下了脚注,也为今后氏族文化研究领域作出准确的定性。
二、打造一支优秀的秘书团队
这次活动从今年的5月开始策划筹备到9月胜利召开,经历了4个多月的时间。这次论坛的筹备工作相当艰难,宛如一段激流拍岸的险滩。筹委会设立了筹委秘书处,筹委会议一共召开了13次,下发各种文件30多份拜访各地姓氏宗亲团体23个。
起初大家一腔热血,都积极投入到筹备工作,秘书处的工作人员一度多达近三十人。后来,由于部分人个人原因或工作上的原因,或对这次活动的认知原因而相继退出,又相继加入,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13个人留在秘书处。胜在在这仅有的13个人中,每个成员都可独当一面,又可默契成章,完全是一支具备各种才能经验丰富的精英团队。
三、一次高规格的氏族文化盛宴
这次活动,说它是一次高规格的氏族文化盛宴一点不为过。
首先,参与活动的党政高层老领导和在职的部分省级领导人数之多,在学术论坛是较为少见的。其次,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都是我省顶尖的学者和政府智囊成员。再三就是,场地够气派够恢弘,布置得美轮美奂,令人流连忘返,纷纷留影纪念。加之高水准的《氏族文化》宣传册和岭南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氏族文化浓郁、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祠堂,族人的驿站”宣传片,为这次论坛活动增色不少,给观众带来一次视觉享受和精神满足。况且,这次活动还邀请了闻名中外的黄飞鸿醒狮队热场,引领三十个姓氏高贵而体面地亮相登场。
四、氏族融和,全球瞩目
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创了一次姓氏大融和的氏族文化盛宴。它巧妙地通过祠堂文化建设与谱牒文化建设这两大系统工程,作为氏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促使文化祠堂、文化谱牒的质变,实现民族质素的改变,走向民族大同融和。这次论坛活动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广东电视新闻台、香港凤凰网、香港紫荆卫视中文网、腾讯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全球直播网等上百家新闻媒体和强大的自媒体同步直播,使全球上亿人了解和关注这次活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根根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交错深植于中华大地而瓜瓞连绵。随着时代的进步,要实现氏族融和,兴家旺族,就必须要文化先行,通过文化理念植入到氏族事务工作中,也只有通过文化理念这个强大的粘合剂团结宗族群体,融和一体共同奔向民族兴盛之路。
因此,氏族文化的话题已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切身问题,也是每一个人共同关心的话题。
五、切入时代主题,正、商、学界高度认可
作为这次论坛的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其重点之一就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在这次论坛上,我向柯可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是关于传播与传承的问题。在当今整个社会中,我们都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播,这是好事 。但我觉得,在传播的同时,却忽视了传承的作用,起码两者有点偏颇。传播大多是理论上的东西,是宏观性的,是主题思想的宣导;而传承是实践上的东西,是微观性的,与生活息息相关。当今大家都在宏观上的传播宣导作用下,却有很多东西在传播中失去了传承的作用,而导致传播的空泛。氏族文化研究就是要扭转这种局面,传播与传承相结合,当然会偏重传承工作。因为只有传承,传播才有意义,传统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那么,怎样一个做法呢?我们的答案就是:氏族文化产业化,将氏族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成产业经济,用产业经济反哺氏族文化研究发展,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局面。因此,这种大胆设想,必然引起政府高阶的重视、学界的研讨和商界的关注。
毫无疑问,氏族文化产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商业宝地。
六、砥砺前行 任重道
千里之遥,始于跬步。启动只是发力枪。在完成启动仪式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与实践的具体落实。张磊老院长临上车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接下来,你们要做事了。
是的,要做事了!这是一句很朴实的家人般的叮咛,是老前辈对后来者的殷切期望。今天,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凭自己独到的先见赢在起跑线上。但任重道远,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能走得多快,走出多远,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发心与发力。稍有乏力即前功尽废,被后来者超越,甚至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