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克钦邦,实际为中印缅要枢

克钦邦处于缅甸北端,其四周环山,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玉石、玛瑙等物产,为缅甸北部的宝库。克钦邦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部为山脉、盆地、河流相间的地形地貌,自东而西,依次为高黎贡山、江心坡、野人山和那加山,并且,又可以野人山中分为胡康河谷与葡萄盆地两块大型盆地。在这些平行山脉之间,发源有缅甸第一大河流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支流,依次有高黎贡山和江心坡之间的恩梅开江,即独龙江;江心坡和野人山之间的迈立开江;野人山与那加山之间的钦敦江上游河流。而在克钦邦的南部,则为广袤的平原,其中有密支那、八莫等重镇。

克钦邦北部地形

在历史时期,克钦邦曾为我国古代王朝的领地。在唐宋时期,克钦邦曾属于南诏、大理等我国地方政权的领地。到了明代,克钦邦为明帝国领地达2个世纪之久,明帝国在此设孟养宣慰司,制所在今密支那西约80公里处的莫宁,但到了明万历年间,被缅甸吞并。清乾隆时期,又内属,但不久后又属缅甸。直到19世纪时,英殖民者吞并缅甸,克钦邦的胡康河谷、枯门岭、葡萄盆地、江心坡等地被英殖民者占去。

克钦邦地域

克钦邦虽处于一隅,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的南诏、大理、元明清帝国,以及近代的英殖民者、日本等,无不倾力争夺。由于克钦邦为各方势力交汇之所,而缅甸自身又动荡不安,国力比较弱小,故直到现代,克钦邦对缅甸政府的离心力较大。

克钦邦之所以重要,首先和一条重要的交通动脉息息相关。这条交通动脉,即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发现的“蜀身毒道”,也即古代中印商贸大道。其路线为从云南保山渡怒江到潞江镇,越高黎贡山而到腾冲,又往西到密支那,又往北经胡康河谷,越那加山而到印度东部重镇雷多。这条路线不仅为重要的商贸路线,也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路线,古代南诏、大理佛教盛行,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是由此道传入缅甸,再传入云南。直到现代,缅甸都是著名的佛国。

中印古商道“蜀身毒道”路线

这条中印大道中,尤其以克钦邦的胡康河谷最为艰险。胡康河谷为钦敦江上游,其东为枯门岭,西为那加山。其中,枯门岭也即著名的野人山,据传有食人的原始部落出没其间,故被称之为野人山。胡康河谷地势平坦低卑,由于有印度洋气流的影响,境内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植被浓密,河流纵横,在雨季时,河流泛滥。并且有大量的蚊蚋、毒虫、蚂蟥、猛兽等,极易感染热带森林疾病,如回归热、疟疾、破伤风、败血病等,也即古人所说的瘴气,在医学落后的古代,中瘴气者九死一生,故胡康河谷人烟稀少,道路凶险,是为畏途。

胡康河谷的水网

这条路线更是重要的用兵通道,早在唐代时期,南诏便沿此道经今保山、腾冲等地,占领今密支那等地,再往北扩张到胡康河谷、葡萄盆地等地。到了元明清时期,元明清帝国对缅甸用兵,此路是重要的用兵路线。在二战时期,此道尤其重要,我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退回,其中一部即由密支那经胡康河谷退入印度雷多,而在经过胡康河谷时,我军将士因感染森林疾病而死亡大半。随后不久,盟军又组织了第二次入缅作战,我远征军部队官兵在印度集训后,攻入缅甸,也是由雷多而入胡康河谷,然后直捣密支那。

克钦邦除了可以通往印度阿萨姆平原,还是通往康、藏的要枢,而由缅北通往我国康、藏,葡萄盆地是必经之地。葡萄盆地,即坎底盆地,其北为大雪山,东为江心坡和高黎贡山,西为野人山,只有南面敞开,迎接印度洋水气。由于为高山所阻,印度洋温暖气流在此凝聚,形成大量的降水,周围有大片的森林。葡萄盆地以土地肥沃而闻名,早在唐代,南诏就深入此地,便云“其山上肥沃,种瓜瓠长丈余,冬瓜亦然,皆三尺围。”

南诏经葡萄(坎底)通往吐蕃的路线

葡萄盆地是南诏通往吐蕃的重要路线,据《蛮书》记载,南诏通往吐蕃的路线,为由保山经腾冲到密支那地,然后由密支那沿迈立开江往北,经孙不拉蚌(Sumprabum)而到葡萄,然后翻越雪山接察隅河谷而到察隅县,再接帕隆藏布河谷而到波密,从而接康藏大道入藏,南诏常通过此路同吐蕃贸易。这条道路非常的艰难,一路都是崎岖的山路,其中,尤其以葡萄盆地最为艰险,此地和胡康河谷一样,《蛮书》云,“周回百余里,悉皆野蛮,无君长”,并且有瘴毒,到这里的人中瘴者十有八九死。南诏阁罗凤曾派军到大赕(今缅甸葡萄)筑城驻守,以控制诸蛮,但由于有瘴气,不到一年,驻军便死了一半,于是南诏遂放弃此城。到了近现代,这条路线更加重要,是缅甸通往康区的要道,英殖民者曾多次派出间谍以科学考察的名义,由葡萄往北深入康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远征军撤回国内,其中一支部队即由葡萄盆地退回国内。

葡萄(坎底)通往康区和印度阿萨姆平原的两条要道

由葡萄盆地除了可以通往我国康区的察隅、波密一带,还可以翻越大雪山直接到印度阿萨姆平原。在近现代,在英殖民者吞并缅甸后,为打通缅甸通往印度阿萨姆的路线,英殖民者派出大量的间谍探索缅北地区,其中比较著名便是植物学家韦德(Kingdom.Ward)。韦德经过考察后回伦敦报告时,便认为应该修通由密支那往北经缅北重镇赫特尼寨(Hertz Fort)到印度阿萨姆的路线。所谓的赫特尼寨,即在葡萄县,英国人赫特尼于此建立堡寨,故英国人称之为赫特尼寨以作纪念。又云若由中国经营此路,则印度阿萨姆和缅甸并受威胁。

经过片马的古商道

除了以上通往印度和我国康藏的各道,还有一条重要的通往滇西的道路,即怒江支流小江河谷。小江深切横断山脉,形成一条天然的通道,由密支那沿迈立开江、独龙江河谷而上,东经小江河谷的片马镇,由风雪丫口翻越高黎贡山至怒江州,顺怒江而下,经漕涧镇、瓦窑镇等地,渡澜沧江而到永平,以至大理。这条道路沿途为高山深谷,道路非常崎岖,为大理西出缅甸的驮马小道,其中尤其以高黎贡山顶的风雪丫口最为险峻。风雪丫口海拔近3200米,其地当印度洋气流与云贵高原气流的对冲处,气候变化无常,风力异常劲猛,条件非常艰苦。由于为小江河谷通往怒江河谷的必经之地,其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国侵占片马时,曾在这里私立界桩;日军侵占东南亚时,曾在这里构筑碉堡。

小江河谷

这条路线虽然比较艰险,但却为滇川到缅甸,印度的捷径。在明清时期,这条路线便是滇缅贸易的重要路线之一,明清两朝便在此区设茶山司,对茶马贸易的征收税赋,片马便是边贸重镇。到了现代,片马是我云南省对外缅甸开放的重要口岸。

风雪丫口

此道除了是重要的边贸路线,更是重要的军事路线。早在明代时,缅甸北部的野蛮部落便常由密支那往片马方向入侵滇西地区。如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 “ 野蛮”部落再次大举入侵, 而且东渡恩梅开江直达小江流域的官寨,片马一带。到了清初,云龙甸六库土巡捕段绚向西扩张,派兵渡过怒江, 一举攻占了茶山司的登埂、赖茂等沿江地带, 并越过高黎贡山风雪丫口攻占小江流域的片马等地。 到了近现代,随着缅甸落入英殖民者之手,英殖民者垂涎云南丰富的资源,便积极探索通往滇省的通道,片马为英殖民者向我云南地区渗透的重要路线,后又以武力侵入片马地区。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英国修有由密支那到片马的公路,我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时,孙立人部便是由密支那经片马退入云南境内。故《宣统政纪》云,片马“为川、滇、藏之屏蔽,其形势诚所必争”。

缅北独龙江古商道

另外,独龙江深切横断山脉,为缅北地区北上我国康区的天然通道。由密支那沿独龙江河谷而上,即可到贡山县、德钦一带,从而连接康藏大道,为缅北地区通往康区的重要商道。在英国人吞并缅甸后,此道为英国间谍的天堂,英国植物学家韦德也曾深入考察过此道。也正是如此,江心坡东顾独龙江河谷通道和片马通道,西瞰迈立开江河谷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英殖民者吞并缅甸后,便欲先夺之而后快。在二战时期,远征军一部就曾由此道退入国内。

密支那控扼的各缅北要道

总而言之,在缅北地区,由密支那往北,可由胡康河谷越那加山而到印度东北部重镇雷多,从而进入阿萨姆平原;也可往北到葡萄盆地,再北越大雪山而到察隅地区,从而深入我国康藏;又可沿独龙江江河谷北上,直抵康区;还可往东北经片马地区,翻越高黎贡山深入滇西。而由密支那往南,则由缅甸的交通大动脉伊洛瓦底江南下印度洋,同时,往西南可以到腾冲、保山进入云南省。因此密支那为缅北交通枢纽,现为克钦邦首府。到了近现代,在英殖民者吞并缅甸后,便修有从仰光到密支那的铁路,为将缅甸和印度连成一片,便又企图修通由密支那往北经胡康河谷或者葡萄盆地到印度阿萨姆平原的铁路,同时,英殖民者又企图通过葡萄盆地、独龙江河谷和小江河谷等古商道,掠夺我康滇藏的丰富资源和贸易利益,克钦邦的战略地位就已经极其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