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至,愿安好
2021064
盼归
《诗经》言: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大意是,要像爱护孩子般护着女子,夫妇两人结伴回家。时人观念里,女子嫁出即找到归宿,所以最初的文字记载,“归”字等同于女子出嫁。后来,此字的引申义渐多,有归还、归顺和归附等意,但我们最常用到的,仍是归家。
风雨归舟图 宋代 佚名
中国的家庭关系,大多紧密。一人外出,路遇恶劣的风雨天气,往往是众人盼归,焦急祈望。
古人更是如此。宋代佚名《风雨归舟图》,即为“归家”之作——画中水波泛起,劲竹已是倾斜,此景预示着大雨即将到来。不远处,临近靠岸的小舟之上,船夫用力撑桨,试图躲过雨水,他身体前弓,卯足了劲,想要划得再快些;乘舟之人的姿态最为真实,他看向远处,似有所虑,盼归之情弥漫绢上。
《风雨归舟图》局部
以“归”为题的古代画作,不在少数,立意略有不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风雨牧归图》,是此类题材的代表画作之一。作者李迪曾为画院副使,博艺多能,画史鲜有人出其右。
风雨牧归图 宋代 李迪
细看此图,风吹拂着枝条,岸边小草倒向一侧,一位牧童急忙扶正斗笠,一位的斗笠已被吹走,风雨或是将至。不过,李迪对自然环境的呈现,只是服务于某种生活趣味,图画的重点,不在风雨本身,也不在赶路人对“归”的期望上,与上幅画作大有不同。
《风雨牧归图》局部
与佚名《风雨归舟图》更为接近的,是明代戴进的同名画作《风雨归舟图》。
古时,水路交通极为重要,远行或运输都需要水上船只,因此风雨与归舟,便成为了画家笔下的常见题材。戴进笔下的《风雨归舟图》将风雨之景描绘的更为直接,画的重点也移到了“归”字上。
为了展现细雨在风中的动势,作者进行了略显夸张的明暗染色。从对景物的观察和勾画看,此图都称得上细致,画中高山重叠,远山迷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景物自近而远,层次清楚明晰。
风雨归舟图 戴进 明代
溪桥上冒雨赶路的农夫,身体前倾,倚着风向撑伞,面露艰难。桥下的芦苇,倒向一侧,与农夫姿态呼应,更加突出了风势的狂猛劲厉。
水上渔夫头戴蓑笠,迎着大风撑起竹竿,乘客或为父子,蜷缩船头,开伞挡雨,祈盼归家。
《风雨归舟图》局部
归,是古人也是今人的路途。
路途中的风雨,路途中的归家,我们深有体会,牧溪或许也有体会。他的《远浦归帆》,再次与大家分享:
远浦归帆 南宋 牧溪
牧溪的“远浦归帆”里,没有沈括文字中的渔歌阵阵,而是一场急风暴雨:摇曳的树,鼓鼓的帆,示意着风的力道;江上水汽弥漫,雾蒙蒙,雨蒙蒙。风雨正时,大抵如此。
树与归帆
想必,古人也曾经历无法抵御的暴风雨,但不论风有多劲,雨有多大,画中那努力靠岸的两只帆,仍是给了我们希望。
这个夏季,雨水多,风雨至,以此小文祈盼各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