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在中国电影市场,从元旦到春节被称为“贺岁档”,是一年中电影票房最高的时段。往年此时,电影市场硝烟弥漫,曾经出现过几十部贺岁片大战银幕的盛况。但是,今年却一反常态,时至元旦,电影市场依旧静悄悄。只有《地球最后的夜晚》搞出“跨年一吻”的闹剧,结果引来一片骂声。另外就是翻拍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出人意料,以5.5亿元超越好莱坞大片《大黄蜂》,成为元旦档电影票房冠军。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觉得好奇怪。《完美陌生人》不仅在世界各地和中国国内都口碑很高,豆瓣评分8.6,烂番茄新鲜度77,爆米花指数82,IMDb评分7.8,而且去年8月刚在国内院线上映过,票房收入5352万元。我曾经在去年6月号的《星光24格》上写过一篇《要是能看对方手机,有多少夫妻会分手?》的影评,对两年多以后才引进这部电影表示遗憾。显然,拍摄《来电狂响》时,《完美陌生人》尚未在国内上映。这么高的口碑,而且在国内刚刚上映过,马上就拿来翻拍,显然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可是,《来电狂响》上映后非但没有遇冷,反而票房走高,居然成了元旦档冠军。所以,我急切想看看,这部电影究竟怎么吸引了观众。

看完电影,回家又再看了一遍《完美陌生人》,想到了一句话,就是本文的标题:“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孤立地看《来电狂响》,无疑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不仅情节紧凑,悬念丰富,而且针砭时弊,切中无线互联时代人际关系的软肋。不过这功劳不该归于《来电狂响》,而该归于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前者基本完整照搬了后者的情节,鲜少自己的创意。

当然,《来电狂响》不是没有亮点。亮点就是本土化改造还算成功,至少比这几年的翻拍片要高明一些,比如去年的《追捕》,再早几年的《十二公民》等等。因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较快,普及度高,所以基于手机的这个“真心话大冒险”游戏就有了移植的基础。请看影片中涉及的中产危机、直播打赏、家庭主妇、白富美和窘迫单身狗等社会现实,请看影片中微信、视频直播、各类app等玩手机的方式,我们都耳熟能详。观众自然就会认可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这说明,移植翻拍国外电影的关键,是这个故事是否适合中国的土壤,是否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假如在这个根子上就水土不服,那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成功。《来电狂响》恰是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错,所以观众认可,票房自然就有了。

但是,对照《完美陌生人》,《来电狂响》依然是逊色许多的。首先逊色的是后者的立意浅显。《完美陌生人》不仅讲述了一个手机泄露隐私的故事,更涉猎很多深层次社会问题,比如医生洛克夫妇与女儿索菲娅的关系映射出代沟和信任问题;佩普的同性恋故事又映射出同性恋的社会地位问题;妻子不在丈夫那里隆胸,丈夫不找妻子心理治疗还映射出亲人之间沟通缺乏、信任缺失的问题。月食又暗合完美陌生人的主题,更是巧妙。而《来电狂响》却演变成一个直白、无聊的闹剧。其次逊色的是后者的节奏散乱。《完美陌生人》90多分钟就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演戏,节奏紧凑,层次分明,渐入高潮。《来电狂响》则试图走出这个聚会的小环境,增加了不少外景戏,但却把剧情节奏给破坏了。送外卖,留遗产,被车撞,被暴打,这些场景没有一个对剧情有促进作用,反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显然是多余的。再次逊色的是后者的表演平淡。恕我直言,影片用了乔杉、马丽这两位开心麻花演员,就不可避免地让影片带上了喜剧甚至闹剧的色彩,破坏了影片中本该有的的幽默和讽刺内涵,乔杉的打架和马丽的砸酒瓶子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说到最后,还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票房真不代表一切。这个元旦,《来电狂响》5.5亿元,《地球最后的夜晚》2.8亿元,可他们的豆瓣评分分别只有6.0和7.0。我不说他们一无是处,只说他们未必如票房那么好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