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失培养孩子同情心的最佳时机
崔继宏
一位幼儿园的教师讲过这样的小故事:
一个小女孩发现一只小蝌蚪被遗忘在卫生间的水池里,她就试图用手把蝌蚪捧起来,还和小蝌蚪说话:“哦,别怕……别动,别动,他们不要你了,我喜欢你,我送你回家吧。”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小女孩对蝌蚪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的丰富是成年人为之逊色的。
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于世界,开始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关系。幼儿是弱小的,惧怕强暴与伤害,需要人们的关心与保护,成为令人怜爱同情的个体。幼儿自身的弱小使他们对弱小有深切的理解和体会。也就是成年人所说的将心比心。幼儿不仅会同情他们所喜爱的有生命的人和小动物,还会同情小花小草、小玩具,他们以为这些小东西也知疼知暖,甚至有灵魂,于是就和这些弱小者站在同一立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当她知道有人把她的小朋友的洋娃娃放在露天下,而且被雨水淋透了的时候,她一晚上没睡,不言不语也无泪,默默地痛苦着。
那个洋娃娃是别的小朋友的,她不一定见过,在这个5岁的小女孩眼里,那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洋娃娃。但小女孩仍然会同情洋娃娃的遭遇。幼儿的心灵十分敏感,同情的对象也十分广泛。在幼儿时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就会使孩子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灵。
如果在幼儿时期错过了同情心的培养,孩子长大了,变得强壮了,再想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为时已晚。他们已经不再是弱小者了。对于十八九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渴望长大,崇尚力量,渴望自己的力量被社会所承认,一时冲动的暴力事件常常是十八九岁的男孩所为。
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同情心得到培养,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会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弱小者,并且在未来的人生中时刻准备关怀弱者。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强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