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连载】李兴泽||话说塬头(5)(连载)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
主题:年。
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
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
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收到小红包,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另有奖励。家中的学童也可投稿,我们有一个文艺小星星栏目。
投稿信箱:2084791183@qq.com
另外刊发在文艺众家的优秀作品将会在一定时期被选出集结成册(每一年或半年一本)
(五)
♥
李兴泽/文
定居在塬上的先祖们在肥沃的黄土地上勤劳耕作,又利用丰茂的草地养起了滩羊。羊毛擀成毛毡铺炕,捻线织毛衣毛袜,羊皮缝成皮袄御寒保暖。过起了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日子。
塬上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明代属宁夏后卫腹地,外族少有侵扰,人口繁衍较快。无地表水虽然制约了发展生产,但也免了兵匪光临。就连明清之争,朝代更迭也少有兵燹戕害。至大清中叶,人口逾千,草茂粮丰,牛羊满坡,骡马成群。初步呈现繁荣景象。这从田埂地棱,庄址窖坑遗迹足以印证。
某年,西北大乱,殃及塬上。消息闭塞的塬上人一夜之间被团团围困。话说有一青年,相貌英俊,魁梧力大,性情刚烈,为人豪侠仗义。平素利用闲暇,和一帮兄弟练拳习武,使一条三连棍,功夫不浅。人送外号“烈头虎”
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和众弟兄商议,誓与父老乡亲共生死。主事的几个干爹知道塬上人的劫难已到,言道:“儿呀!事已至此,都死无益,你等兄弟赶紧杀出重围,为塬上人保存几条血脉吧。”青年人惊愕、迟疑。“若不从,我等现在就死在你面前。”老者进一步相逼。
眼看屠戮开始,青年和众兄弟撕心裂肺,洒泪拜过父老,转身挥刀舞棍,同向一个方向冲去,杀开一条血路。至天晚方冲出重围,乘着夜色,凭借地熟,摆脱追兵,一路向东逃去。虽有兄弟死伤,终究为塬上人保存了血脉。其他人不分妇孺老幼全部罹难,牛羊财产被洗劫一空。
这次劫难,盐池地区当时十一万人,时世太平后,返乡者不足六千。塬上人回迁者更是寥寥无几。昔日生机勃然的塬头上几近原始状态,
烈头虎和逃出的弟兄流落到陕西榆林一带,至光绪初年落脚安边城。开了两个店铺,字号“常顺李”、“长寿李”。做起了毡毛生意。收当地羊毛擀成毛毡,贩运到吴忠、灵武等地。不几年,生意兴盛,积蓄颇丰。随即娶妻生子,延续了塬上人的香火、血脉。他没忘记当初老人们的殷殷嘱托和自己肩上的使命。梦想着赚钱之后,返回塬上,重振家园。
但之后接连不断的是朝代更迭、军阀混战,使生意维艰,七十多岁时押运的生意又遭悍匪抢劫。垂垂暮年也没实现夙愿。但他把塬头上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讲给儿孙们听,寄托了无限期望。
话说烈头虎有俩孙子,老大聪明伶俐,老二魁梧力大。都秉承了祖父刚毅的性格,为人豪爽仗义。为躲马匪抓兵,在大水坑南部居住。国共之战时,这里是红地。
一日,有人来访,谈话中知道是塬上当年出逃者的后代。说塬头边缘住着一家外地人,是塬下一个绅士的亲戚。称塬上的土地是有人卖给他们的,其他人无权耕种。返回塬上的人没有遮风之窑,插铧之地。听说老英雄烈头虎的后代在此,故寻访而来,商讨良策。
兄弟二人早就有回迁塬上之意,正好回去看看。一行人来到外姓人家,家景确实殷实。牛羊成群,骡马满圈,场院堆满庄稼,宅院气派整洁。殷实归殷实,但你不能恃强凌主啊!
兄弟二人在碾窑门前见到掌柜的,说明来意,想看买地契约是否属实,能否将土地让出,让回迁者有地耕种。见来人布衣毡帽,掌柜的似有不屑之意。
老大使个眼色,老二走进碾窑,推开仆人,把正在碾米的碾轱辘抱起来,直立着套在了碾桩上。在场的人惊呼,天爷爷,神力啊,那得多大的力气!石头碾子少说也在五百斤以上吧。年长的伙计附在掌柜的耳边说:“此二人不可小觑,听说是烈头虎的孙子。”
此时的掌柜被镇住了,立马和颜悦色:“好说好说,屋里坐,屋里坐。”随将兄弟俩招呼至上屋,请坐,奉茶,拿出契约。原来确有一个塬上人的后人,瘾君子,浪荡鬼。仅为了一点大烟土和粮食就把塬上的土地典给别人,自己流落他乡。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个掌柜的也是走南闯北,比较识相的人。既然塬上旧主人出手,这个面子还是得给的。当下达成协议,鸦片害人的东西,一笔勾销;粮食如数还上,卖地契约当即抽回。
兄弟二人招回迁者立下规矩,塬上土地大家自由耕种,草场穿插放牧,任何人不得典卖。但谁家子弟家贫,娶不起媳妇,可以用土地去换。一时,外地躲兵逃荒者,如果有适龄女儿,就许配塬上回迁的青年,换取土地安居下来。塬上人口又开始增长,经历劫难的塬头恢复着生机。
本栏责编:王怀君
【作者档案】
李兴泽
李兴泽,宁夏盐池县教师,教书三十年,如今退休,爱好写作,书法,离不开家乡的黄土,讲不完家乡的故事,念不尽乡里乡亲的深情。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