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信口雌黄

清朝学者赵翼曾经写过四首谈论诗歌创作的七言绝句,其中第三首是这样的:

《论诗》(其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诗人赵翼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信口雌黄

那么,成语“信口雌黄”是怎样的来历呢,下面请大家读故事,我们到其中一探究竟

西晋末年,有一位清谈的代表人物,姓王名衍,字夷甫。王衍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北),是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yì)之子、司徒王戎堂弟。

王衍少年时跟父母在京城生活。他长得容貌俊秀,双目炯炯,举止安详,言谈文雅,在当时是一个有名的美男子。名士山涛看到他后,禁不住感慨道:“不知是哪位妇人,竟生出如此俊美的儿子!”

(少年王衍)

王衍出身名门,从小博览群书,才华出类拔萃。长大后步入仕途,频频提升,年纪轻轻就做了黄门侍郎,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按说,王衍应该为国家干出一番大事业,流芳千古,名垂青史,但是其人生的剧本并没有按照后人期望的那个样子写

当时,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所谓“俗事”,指的是国事、民生,比如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如何提升政绩等。晋朝的士族名流相遇,谁要谈及这些国事民生,就会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名人雅士们就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的玄学

受此社会风气的影响,王衍也渐渐迷上了“清谈”。他精通玄理,出口成章,为世人所倾慕。他自己也因此沾沾自喜,甚至把自己和孔子得意弟子子贡相提并论。

(王衍与友清谈)

当时,人们清谈时必定要手执一柄zhǔ尾。麈尾就是一种用木条和鹿尾做成的拂尘,本用于驱虫、掸尘,但相沿成习,就成为一种名流雅器。王衍手持的麈尾很特别,其柄是用白玉做成。每当清谈的时候,人们一边听着他的高谈阔论,一边看着他那和麈尾玉柄一样白皙的手,无不目瞪口呆

(王衍画像)

王衍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与友人谈玄论道,当感觉别人讲的经义玄理中稍有不妥时,他会当即进行批驳更改,有时甚至搞得连自己的话也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当时,人们用黄纸写字,发现写错了,就先拿黄色的雌黄来涂抹,然后再予更正。大家见王衍这样喜欢更改自己的言论,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口中雌黄”

(王衍信口雌黄)

步入仕途后,王衍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光熙元年(307年),升任司空。次年,王衍又任司徒,可以说是位极人臣。王衍位高权重,地位显赫,他的这种作风在朝内影响极深极坏,许多想跻身于官场的读书人都景慕他,仿效他。王衍也以自己为标准,来推荐那些专尚清谈、并无真才实学的人入朝为官。因此西晋朝廷就形成了一种夸夸其谈、脱离实际、自命清高的不良风气

后来,后赵的开国君主石勒带兵攻晋,朝廷派王衍率军抵御。王衍只会清谈,说说空话,根本不懂得如何带兵打仗。结果被石勒打得一败涂地,京师失守,自己也遭擒被俘。

一天,石勒找王衍问话,讲起打败仗的原因,王衍想得到石勒的赦免,便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并且说自己从来不管朝中之事。石勒很鄙视他的为人,生气地说:“你位高权重,名闻天下,年纪轻轻就在朝廷做官,一直做到头发都白了,怎么竟能说自已不管朝中之事呢?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正是你的罪恶!”

(石勒问王衍图)

王衍终于被石勒杀了。临死前,他才悔恨地说:“唉,我虽然没什么才能,如果以前不是那样一味崇尚虚浮,大家戮力同心搞好国家,就不至于落到像今天这步田地啊。

但是,王衍后悔的太迟了,已经无济于事了。

这个故事记录在东晋史学家孙盛所著断代史《晋阳秋》里,成语“信口雌黄”即出于此,原句是“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信:任凭,听任。“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请注意,“信口雌黄”是个含贬义的成语

错误用法:

1.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辨析:“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是个贬义词。此句把“信口雌黄”误用为褒义词了,可改为“信誓旦旦”。

2.实际上,围绕我们的大脑及其功能,有许多早已有之的流言。尽管它们无不听起来信口雌黄,却都是些误导人们认知的谬论。

辨析:“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是个贬义词。此句也把“信口雌黄”误用为褒义词了,根据语境,此处可改为褒义词“言之凿凿”。

正确用法:

1.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

2.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添油加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

3.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有的“专家”“院士”信口雌黄,说新冠病毒“可防可控”“人不传人”,误导了各级领导,迷惑了全国百姓,让湖北错过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真是历史的罪人!

(0)

相关推荐

  • 常用成语积累(四)

    常见成语第四波    期待大家点赞.转发!!!!!! 91.拒谏饰非: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贬义词) 联想文过饰非,记住"文"的意思. 92.不孚众望:不使大家信服.不 ...

  • 口若悬河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严格来说口若悬河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口若悬河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滔滔不绝,说起来没玩没了.如果从口才方面讲可能是一个褒义词,形容一个人会说话口才好.但是口若悬河也可以理解成说话不顾对方的感受,只是一味 ...

  • 成语“信口雌黄”意为随口乱说,雌黄是什么,为何能代表乱说?

    端午节喝雄黄酒,雄黄之外,还有雌黄!成语"信口雌黄"意为随口乱说,雌黄是什么,为何能代表乱说? 1/端午为何要喝雄黄酒? 说起端午节,人们第一个会想到的,就是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 ...

  • 常用成语积累(三)

       继续学习成语 61.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多用作贬义. 62.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词) 63.大快朵颐: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注意形容的对象) 64.求全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六:分道扬镳

    北魏名臣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今河南清丰县)人.孝文帝初年,李彪做中书教学博士,后来又官至御史中尉.度支尚书等,是朝廷重臣.他为官清正廉洁,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政绩斐然,很受孝文帝赏识. 李彪做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五:气冲斗牛

    西晋名臣张华,字茂先,是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 (张华画像) 张华自幼颖悟绝伦,豁达大度:勤学不辍,学识渊博:工于诗赋,辞藻华丽.在曹魏时,他曾担任太常博士.中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四:卷土重来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比如<泊秦淮><赤壁><过华清宫绝句>等,都是脍炙人口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二: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他谦虚谨慎,聪敏勤恳,善学好问,学识渊博,在卫国有很高的声望.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像孔圉这样聪明的人,也犯了一次糊涂,改变了当时很多卫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七:沆瀣一气

    "你就在那忽悠我们,我们买一袋米,还要买草纸,酱油买一堆,畜生!沆瀣一气,一丘之貉,说这都是褒奖你们了! " 最近,这段出自一位武汉嫂子的汉骂火遍全网,她骂的畅快淋漓,而且意外地引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三:风声鹤唳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宣昭帝苻坚,在位前期,选贤举能,励精图治,想要一统天下. (苻坚画像) 有一段时间,苻坚苦于没有良相辅佐.他听说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有位王猛先生,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一:一挥而就

    在我国南宋时期,流传下来一首千古传颂的爱国诗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九:虚张声势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提到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大名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八:趋之若鹜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有位名将叫萧如薰,字季馨,延安卫(陕西延安市)人.其父是都督同知萧文奎,萧如薰堪称将门虎子.萧如薰性格沉稳,机智果敢,自幼熟读兵书,在他领兵打仗的生涯中,用兵如神,未尝败绩,堪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