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印象-赏析古诗词里的桃花之五
摘要: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影响,后世诗人便用“桃花源”或“桃源”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及逃避尘世的山林之想:“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这种将桃花暗指桃源的情韵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精神血脉和习俗一般,在以后的文学中不断使用,感受着桃源的魅力。
人察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世界万象中,感人之物甚多,而花卉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因为花的颜色、香气、姿态,都具有引人之力,人自花所得的意象既最鲜明,所以由花所触发的联想也最丰富,加之花开花落的荣枯更替,暗合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是文人表达时景变迁、寄托人生之感的最好触媒。因此,历代以花卉为描写对象、情感寄托媒介的作品是极为丰富的,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大宗。
由于桃花开放于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花色粉红,花姿娇媚,在刚刚走出肃杀单调的冬景的环境中尤其醒目,这种独特的时空优势,使桃花成为春日的烂漫芳妍。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并对散文内容进行开拓性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
人们在面对不安的现状和不满的现实的时候,人们只能寄托在理想的世界,但又苦闷于找不到出路,因此很容易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所吸引,很容易因之而产生共鸣。
李白的这篇诗作,为《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一,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前夕,诗人对战争有所预感,借古喻今,阐示了自己对世事的见解,表达了要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
李白曾在唐廷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加之又长期生活在民间,深知民生多艰。面对黑暗的现实 ,诗人敏锐地感觉到“明年祖龙死”的状态,天下必定大乱。对无辜人民命运的焦虑,发出“吾属可去矣,避难桃花源”的呼喊。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石矶西畔问渔船”则是近景,水中露出嶙峋岩石;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是问的内容 ,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把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这儿似乎是桃源的入口。“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一种愉悦的心情也就见于如此平淡的语言之外。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却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样的“销魂”的黄昏景象。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
合起来,这几句又造成一个山重水复、风起花落、春归酒醒、日暮途远的浑成完整的意境。
本词写梦醒后作者在友人家所见之情景。梦做完了,主人不知何处去?“听得莺啼红树”写禽景,“莺啼”于“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写物景,蔷薇露水如香雨点点滴下。“寂寞闲庭户”写院景,寂寞笼罩着空闲的庭院。四幅图景组缀,一“红”一“香”与“梦断”、“寂寞”对印,给读者以寂寞空旷之印象。
暖风“不解”无情,花“着人”有情,那人是无情还是有情?楼上人是有情的,望春也应该有情,回到青春时期,永葆春意。然而纵观眼前景色,现实是无情的。最后一句“芳草迷归路”为点题之笔,正如词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二所写:“草长江南莺乱飞,年年事事与心违。”尽管满目芳草,却不见归途。
作者借回忆寒食节出游之笔,巧妙袒露了词人自己对官场、功名的残酷的现实不满。尽管“莺啼红树”,“蔷薇香雨”,到头来却是“寂寞闲庭户”。“望春归去”,却是“芳草迷归路”,确属一场华胥梦。
”武陵之于桃源,不仅在唐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于初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一些“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仅具有更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绚丽色彩,而且还产生了神奇诡异的仙化意象。
本诗首句“拍堤春水”,风吹浪起,湖水轻轻地拍打堤岸的声音;而堤上的杨柳倒挂湖面,轻轻拂水,像是有声,然而却非常细微。再看看水中,瓣瓣落花,随波荡漾,种种色彩,阵阵幽香。最后又添上一对对鸳鸯,它们在湖上自由自在游戏。
下片述情,小楼里佳人露出淡雅的新妆“春衫是柳黄”,同上片的“垂杨”是一样的颜色,人的装束与周围的环境取得了和谐一致,她背着斜阳,凭阑凝望,风神情韵俱佳。
全词虽然是写闺中怨,但落花流水、凭栏背斜阳,笔致轻灵,意境新颖,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
“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以说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