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为什么郑泌昌、何茂才改稻为桑失败了,海瑞却成功了?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举浙江全省之力,还有内阁、织造局和嘉靖鼎力加持的改稻为桑失败了,而一个小小的淳安县却意外成功了,这不得不令人疑惑:浙江的水到底有多深,海瑞的本事到底有多大?

浙江的改稻为桑为什么会失败

改稻为桑是嘉靖四十年初,嘉靖和内阁在御前会议上定下的国策,目的是多织丝绸卖到西洋以弥补国库亏空,这项国策施行的地点定在了浙江。随后江南织造局大太监杨金水与西洋商人谈成了五十万匹丝绸的买卖,年底前要交货,这就让浙江的改稻为桑更加紧迫。

海瑞

具体来说,浙江改稻为桑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浙江老百姓的抵制。御前会议结束几个月后,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在浙江进展得并不顺利。一方面,老百姓对于朝廷并不信任,虽说是国策,但是向来国策对于老百姓不友好,多少国策推行下去最后都害苦了百姓,出于这份不信任,老百姓还是觉得老老实实地种稻谷心里踏实。另一方面,老百姓如果选择卖田,种桑大户给的田价太低,老百姓不愿意卖;老百姓如果选择把自己的稻田改为桑田,当季刚插下去的秧苗就得全部销毁,老百姓心疼,也不愿意这么做。

所以,改稻为桑的事情得慢慢来,急不得。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也是这么想的,按照他的思路,浙江的改稻为桑必须分步进行,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部落实下去。

郑泌昌与何茂才

但是,严党和织造局等不了。按照他们的规划,浙江需要在上半年将五十万亩稻田改为桑田。西洋商人等着交货,朝廷等着弥补国库亏空,不改怎么办?不得已,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戚继光的官兵去践踏老百姓的秧苗,这一做法激化了官府与老百姓的矛盾。

二、朝廷清流派的拆台。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首的清流派打算借浙江改稻为桑之机,一举扳倒严嵩父子,剿灭严党。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让改稻为桑的国策办成,所以就派了一个谭纶到浙江去拆台。但是谭纶这一去,彻底打乱了胡宗宪的计划。

谭纶

本来,嘉靖和严嵩都认为,浙江有胡宗宪在,即便是浙江官场借改稻为桑的机会贪点捞点,胡宗宪都能够摆平,从而将改稻为桑的国策顺利地推行下去。胡宗宪也确实有这个本事,他打算按照自己之前的计划,向朝廷上疏延缓改稻为桑在浙江的推行,分三年进行。但是谭纶一来,他没法上疏了,他如果上疏,执掌内阁的严嵩父子就会以为胡宗宪叛变了,投靠了裕王,所以就不会批准他上疏的内容;而朝廷的清流派也不会同意他上疏的内容,因为如果同意了,浙江的改稻为桑三年内就推行成功了,严党就倒不了台了。

清流派不仅派来个谭纶,还派来了海瑞和王用汲。他们这一来,浙江的郑泌昌与何茂才就慌了神,一时之间乱了阵脚,所以才干出了毁堤淹田和通倭的勾当,最终使得局势无法收拾。

三、官商勾结、掠之于民的做法引起了胡宗宪的抵制。以郑泌昌与何茂才为首的贪官,和以沈一石为代表的商人,他们确实是想趁着改稻为桑的机会多捞点银子。

胡宗宪

按照市价,一亩稻田能换四十到五十石粮食。但是如果按照市价购买老百姓的田,贪官和商人就没有油水可捞了,沈一石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他们只同意以十石粮食/亩的价格购买老百姓手中的稻田。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僵局。老百姓不同意十石粮食/亩的价格,所以他们不卖。贪官和商人被改稻为桑的时间节点卡着,他们就强迫老百姓低价卖田。胡宗宪担心贪官低价买田的做法逼反了浙江的百姓,到时候内忧加上外患,整个大明朝就乱了,所以他强烈抵制掠之于民的改稻为桑。

淳安县的改稻为桑为什么成功了

最终,浙江的改稻为桑留下一地鸡毛,草草收场。而海瑞治下的淳安县却顺利地推行下去,成为改稻为桑这项国策的唯一闪光点,原因就在于以下几点:

海瑞

一、海瑞逼着沈一石把买田的粮食给赈了。沈一石的几十船官粮,直接开到了淳安县大堤,打着织造局的灯笼,还叫来了几个秦淮河的姑娘,准备把淳安知县海瑞一举拿下。没想到几个回合下来,沈一石发现海瑞是个愣头青!

到了这一刻,沈一石终于明白改稻为桑的国策彻底没戏了,所以他就干脆把买田的粮食变成了赈灾的粮食。这样一来,淳安县的百姓就不用贱卖自己的田地了。

这一结果为改稻为桑在淳安县的推行提供了一个前提。

二、以齐大柱为首的当地恶霸向百姓施压。沈一石认为海瑞是一个愣头青,其实他错了,海瑞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跟上司作对的刺儿头。海瑞也明白朝廷的苦衷,严峻的时局,所以他要在淳安县推行朝廷的改稻为桑。

有了粮食,淳安县的百姓还是不愿意改稻为桑。因为每天有县衙提供的免费的粥喝,所以老百姓就不愿意借朝廷的粮食然后再改种桑田了。一方面,时间已经来到了六月中旬,就算把稻田改成了桑田,到年底也产不了多少生丝,换不了多少粮食,老百姓担心到时候官府逼他们还粮,他们拿不出来,官府就有理由收回他们的田地;另一方面,海瑞虽然是个爱民的青天大老爷,但是老百姓担心万一哪天海老爷突然被调走了,就没有人替他们作主了。基于这两点考虑,老百姓就是不肯借粮种桑。

海瑞

眼看着几十船的粮食都快要被老百姓免费吃光了,海瑞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劝说老百姓赶紧借粮,然后改稻为桑。他动之以情,说着说着就掉下了眼泪;晓之以理,告诉老百姓种桑三年免税,而且种桑比种稻更赚钱。

但是老百姓还是岿然不动。这时,齐大柱上场了。齐大柱向老百姓喊话:“谁要是跟海老爷过不去,不用官府管你,就是齐大柱和我的弟兄们也不会放过你们!”在齐大柱的恐吓之下,老百姓终于答应借粮种桑了。

齐大柱

齐大柱这群人,是桑户而不是稻户,但是却从头到尾参与了抵制践踏秧苗、从倭寇手里买粮这些事情,编剧是把他们塑造成正面人物的,是好人,向老百姓喊话赶快借粮种桑也是为了老百姓好。但是,我们仍然要说,以这种恐吓的语气劝说老百姓借粮种桑,性质是非常恶劣的,也是绝对不值得鼓励和支持的。说实话,这种行为与恶霸行径无异。

三、海瑞上书朝廷把淳安县的赋税给免了。淳安县改稻为桑不久,老百姓担心的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了:新任浙江巡抚赵贞吉催促淳安县赶快上缴生丝还粮;海瑞马上就要被调走了。

海瑞

如果不出意外,在官府的逼迫之下,淳安县的改稻为桑也将以掠之于民的结局收场。但是意外发生在了海瑞身上。海瑞在临走之前,撕掉了赵贞吉催缴生丝的公文,声称沈一石之前是把粮食免费赈济给淳安县百姓的,所以淳安县百姓借的粮食不用还了;同时上书嘉靖皇帝,请求免去淳安县三年的赋税。嘉靖答应了这个条件,海瑞这才放心地走了。

不得不说,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才是一个真正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

大明王朝1566:杨金水为什么要装疯?

《大明王朝1566》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