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教学结构, 外显上应具备三方面内容

理想的课堂教学结构,

外显上应具备三方面内容

(2021092)

袁建国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活动程序。它必须符合三个规律:一是教材本身的规律,二是学生认知的规律,三是不同课型的规律。

将三个规律融合到一节课里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回答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结构的一条线,或许这一复杂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也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在外显上应该具备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哪三个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本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能力?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目标问题。教师如果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那这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是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道,其结果与教师自己不知道基本一样。

一位专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大街上走路,迎面一位美女骑车而过,如果问你“这位女士穿的是什么颜色的鞋子”,绝大多数人肯定回答不上来——有谁会关心鞋子呢?但如果事先告诉你“请注意一下对面这位女士鞋子的颜色”,事后再问,那答对率肯定是百分之百。

例子非常通俗,似乎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就“目标定位”这一问题来说,非常贴切。课堂没有目标,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有可能把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上,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达到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目的。

目标的表述切忌机械地套用三维模式。我们可以尝试着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在问题中包含三维目标;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这个问题是过程、方法等形式上的问题,更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批判了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否定了满堂问的牵牛式教学,而对时下打着“自主、合作、探究”旗号的放任自由、满堂喝彩的放羊式教学也同样不满。那么,有没有更优质的方法呢?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于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就有过精彩的论述。他在《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一文中说:“我有一个不一定严谨的说法,只要教师肚子里真的有学问,那他无论怎么教,甚至哪怕他是'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都叫'新课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雄视古今,联通中外……这样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而且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创造!”

李镇西老师的说法并非“孤证”。著名特级教师、被誉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叛徒”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便以他的“放羊式”和“满堂灌”著称。他说,你不是来听我的课吗?我一句话都不说。我把学生带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让学生像羊一样自己去寻找最美的水草。他还说,满堂灌有什么不好,别人灌进去的是“自来水”,我灌进去的是“牛奶”。我就是一讲到底,怎么啦?我的学生喜欢听我讲。

那么,怎样判断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劣呢?这得通过第三个问题来评判:知识掌握了吗?能力提升了吗?兴趣激发了吗?前两个是知识能力问题,第三个是情感态度问题。

不管教师运用哪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都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就应该达标。

衡量是否达标有多种方式。一是下课前用测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二是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三是通过个别检查进行测试;四是运用小组进行测试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观察了解学生课下的情感体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上过一节课后,如果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了,期待着再次进入这样的课堂,那么这节课应该是优质高效的课。

李镇西老师曾经用检测的方法衡量两种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劣,一直以来传为佳话。

初任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李老师就一头扎进课堂听课,一轮下来,他忧心如焚,因为有相当多的教师只顾自己在前面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甚至每节课都有不少学生趴在桌子上睡大觉。他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改,先从自身开始。一天上午,他通知老师们来听课,由他执教文言文《狼》。李老师把这节课标注为“自主课”,整堂课他基本没有讲授,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享,课堂气氛热烈火爆,学生们都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有一位同学还因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急得哭了。听课的老师一致觉得新鲜、震撼,曾经有一位抱怨学生是“笨蛋”的老师,在发言时感慨道,真没想到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也这样优秀。

下午,李老师又在另一个班执教《狼》,只是教学方式使用的是他以往所擅长的“讲”。这节课同样吸引了很多老师来听讲。一节课下来,老师们也评价说,大师果然是大师,课堂生动精彩,极富有感染力,有很高的“教学艺术”。

更震撼的还在后头。

第二天早读时间,李老师突然袭击,组织前一天上过课的两班学生同时考试,结果,“不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86.24分,而“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是71.9分。

这就是著名的“李镇西大战'李镇西’” 的故事。

老师们,上面所述课堂结构的三个方面内容,仅是“外显”上的简单呈现,在简单的表述之中,还应该隐含着下面内容,如此,我们的课堂即可称得上“理想课堂”了。

理想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