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中科院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调查采集了12个省市共64622份样本,从中抽取了5098个核心样本,结果显示:小学阶段为1成左右,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约为3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接近4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图源:《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这两年,抑郁症一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但当这件事真的落到具体家庭头上,家长们依然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孩子,衣食无忧,怎么就抑郁了呢?被抑郁困扰的孩子,很多都是重点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名列前茅,自我要求极高,是他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兜兜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小升初时,她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在别人眼里,她是勤奋努力、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对成绩的追求已经病态化。住校期间,她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去装了声控灯的厕所里学习。考全校第一是她唯一的目标。一旦考试成绩不如预期,她就抑制不住地狂怒,撕毁试卷,用指甲将自己的手背扣到流脓。初二那年,班主任发现了兜兜的异常,并建议她去和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聊一聊。然而,咨询老师反复对她说她:「你没有病,你就是不爱自己」。后来,兜兜出现了自杀倾向,她的父母才在班主任的坚持下,带他去了儿童精神科。兜兜从小在学习上就没有让父母操心过。但这样的她,小学阶段过于看重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恰好她又和小学班主任之间存在诸多误会。升入初中后,她终于碰到了能平等对待自己的班主任,却又在同龄人交往中碰壁。由于一心学习,疏于管理个人卫生,加之凌晨起床打扰到室友,她和同学们的关系逐渐恶化。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运用脑部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青春期的人看到恐惧的面部时,他们的大脑杏仁核反应比成人更加强烈。而针对小鼠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压力后,成熟大脑会在10天内反弹到正常水平,而处于青春期的大脑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孩子对焦虑和压力的感受度极高,修复力却远不及成年人。或许这也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的原因之一。很多家长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真的会得抑郁症,他们更习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压力,会认为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大压力;比你条件差的大有人在,人家怎么都好好的?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也让部分家长轻视了抑郁情绪的严重性。他们认为,抑郁就像感冒,让孩子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就会好。当兜兜想要和父母一起去青岛的一个抑郁症亲子营时,兜兜的母亲说:对此,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迪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了一种看法——因为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斯蒂克斯鲁德指出, 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在餐厅里,患有抑郁症的韩青主动提出,想要负责点菜。母亲愉快地一口答应,但韩青说出想点的几个菜名,都被母亲一一否决。吃饭时,韩青的母亲控制着各个餐盘的摆放位置,还尽力朝女儿碗中夹去她觉得有营养的菜。直到韩青被其中一块辣椒呛到咳嗽,母亲开始变得慌乱起来。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无力。研究表明,就算孩子在一个领域没有控制感,只要他们在另一个领域中能实打实地有控制感,他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可现在的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在学校和家里,都受到严厉管束,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孩子们在社交上的控制感也逐渐丧失。诚然,许多父母希望凡事都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并尽可能地保护孩子免受痛苦。然而,如果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家长们就不得不放弃一些控制欲。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那么多,回过头来却发现没什么自己能说了算,也很难接受。但多年的经验教会我们一点,强迫孩子就范,尝试逼他们做家长自认为正确的事儿,既会损害亲子关系,又会内耗宝贵的精力。儿童在世界的反馈中不断成长起来,并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和人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父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焦虑会渗透到孩子身上,父母的行为和鼓励是否出自真心,孩子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敏感。但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下,很多父母养育孩子就像倍速看剧一样,只想跳过主角修炼的经历,快速拉到打怪成功的节点。有位初三孩子的妈妈,因为孩子学习懈怠,来请教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林红。林红听完后,给这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林红有一天回到家,看到儿子躺在床上。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而是他平时不是这样的,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于是她问儿子怎么了,儿子说作业太多,还要上课外班,感觉自己完成不了作业。林红看着儿子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告诉他:「儿子,学校作业不重要,课外班也不重要,儿子,你重要。」然后她问儿子,妈妈能为你做点什么。征得儿子同意后,林红为儿子做了按摩。按了一阵,孩子一骨碌爬起来自己就写作业去了。不久这个妈妈又来找林红,抱怨说,她也学着给孩子按摩了,可按完了孩子也没去学习。林红问她:「按摩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呢?」家长回答:「我一边按一边在心里念:学习,学习,赶快学习去!」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只想纠正他们的行为,让孩子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却没有深入了解孩子面对的困境。临床心理学博士黄蘅玉说:「如果在内心做不到这一点,一切技巧都是徒劳的。」这一条,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场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完美父母,只要父母本人少一些焦虑,孩子就能从中获益良多。除了对孩子表达爱之外,管理好自己的压力也是成为好家长的要点。孩子是社会单位中最敏感脆弱的部分,在社会的剧烈变化中,孩子也是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部分。虽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导致抑郁倾向的因素也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永远都是家长。很多时候,健康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带来许多优势。健康的亲子关系既不是把孩子当客户,也不是过度的控制,而是让彼此成为朋友。同时,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做孩子坚强的后盾。[2] 三联生活周刊: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3] 壹心理:在抑郁中挣扎 | 优等生和高知父母们难过的坎儿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