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能成为你自己
人永远无法与偶像互换位置
电影《夺冠》中有这样一幕:“为什么打球?”郎平一遍一遍地质问朱婷。起初朱婷无动于衷,直到郎平的语气越来越严厉,她才说:“为我爸妈。”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郎平满意,她依旧满脸严肃:“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朱婷愤愤地说:“成为你,你满意了吧?”现场一片愕然。成为郎平,是许多女排队员的梦想,但是郎平却对朱婷说:“你永远成不了我。”这并非郎平的自傲,这是真实的人生。郎平接着说:“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梦中人不只有朱婷,也有在岁月蹉跎中彷徨的我们,所谓不负此生,从来不是活成任何别人的样子,而是活成最好的自己。有一句格言:“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书写你的命运。”这个世界始终有一条潜规则:你必须先去成为什么,然后才能遇到什么。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人生或许成功,但绝不会精彩。
朱婷在《开讲啦》中说:“我不是天才,我是人才。”因为天才是人们的追捧,人才是汗水和泪水的铸就。
进入初中,朱婷的个头已经超过1。7米,但是因为体质瘦弱,朱婷的体育天赋并不被看好。2007年8月,班主任推荐朱婷参加学校组织的周口市体育运动夏令营。朱婷被带到周口体校几个体育场馆测试,由各大项目组轮流挑选。因为身高出众,朱婷先是兴冲冲地跑去篮球组,但因一句“太瘦”,她被淘汰了。之后,她想去练皮划艇,但人家说“腿太长”,她又出局了。各大体育项目转了一圈,她都没被选中。就在朱婷已经放弃希望的时候,排球组的老师突然说:“这孩子个子高,可以试试。”于是,没有一点体育基础的朱婷,走进了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
不过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朱婷的体校生活过得异常艰辛。朱爸爸回忆道:“那时朱婷每到饭点,便会买个馒头,加1毛钱的咸菜,掺和着吃。她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也只用12元。”物质条件差是一方面,更让朱婷崩溃的是由于体质弱、基础差,训练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常常抽筋,浑身都疼,梳个头,胳膊都抬不起来,晚上也睡不好。夏天最热的时候,田径场上一棵树也没有,每天顶着太阳跑步。有时候,跑着跑着就哭了,不仅是女生哭,男生也哭。”这样的场景在《夺冠》中不止一次地重现,女排队员们被排球击打得体无完肤,躺在地上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当场提出离队。
年少的朱婷不是没有做逃兵的想法,她常常打电话和父亲哭诉。她说当时还好兜里没钱,有钱自己买车票就回去了。但是每到这时候,父亲和她达成的协议总是“再坚持一下”。因为这条路是朱婷自己选的,即使打碎了牙也要走下去。如果半途而废,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排球运动员的资格,更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就这样,朱婷熬了整整1年。2008年,她被选进河南省体校。2年后,她成为河南女排主力。那时,她刚满16岁。作家卢苏伟有一句名言:“人这一辈子,年轻时所受的苦并不是苦,是跳板。”
赛场霸气十足是我们对朱婷最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朱婷并非一日炼成的。2011年,河南队和郎平执教的恒大女排在比赛中相遇。虽然朱婷还是一个小姑娘,可郎平却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2013年4月,郎平执掌中国女排帅印,朱婷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国家队集训名单中。彼时,朱婷刚满18岁。而郎平入选国家隊那一年也18岁。仿佛穿越时空的相遇,那一刻或许没有人会意识到,“铁榔头”的接力棒就这样交接到了朱婷手中。
“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郎平的话掷地有声。没有人必须成为谁,就像最初的郎平,她的目标是美国女排明星海曼。她要比海曼跳得更高,但是整个职业生涯她都没能做到。但郎平却取得了远超海曼的成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胜日本队,获得世界女排大赛冠军后,海曼走到郎平面前,表现出对她的尊敬。郎平没能成为海曼,但是她却成为最好的郎平。
没有一颗钻石能天生闪耀四方,它需要淬炼、打磨,而每一个人打磨的经历,就是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在郎平的激励下,朱婷仅用了4年时间成为万众瞩目的体坛明星,每每出场,势不可当。亚运会上,朱婷率领中国女排3∶0战胜泰国队,一个人就砍下了26分。2014年她成为女排世锦赛最佳主攻,2015年又成为女排世界杯MVP。
从2013年开始,由朱婷带领的中国女排总是一路连胜,有时甚至打到对手心理防线崩溃。国外电视台这样评价她:“没人能防住朱婷,有朱婷的中国女排,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可以战胜的希望。”
亦舒说:“我们都是自己的归宿。”世间纷纷扰扰,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想成为的人,但唯独忽略了自己。很喜欢郎平回答记者“女排精神是什么”的那段话:“女排精神不是赢得了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这,不只是在赛场上夺冠,更应是一种努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