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关帝庙”等你
大殿屋檐雕刻
关帝庙大门
庙内保存的文物
庙内墙上隐约可见雕刻有松树、老虎等图案
沿着郑登高速公路一路往西,道路两边的绿意逐渐浓郁起来。嵩山天下奥,好奇者、探秘者纷至沓来,魂牵梦绕。
关帝庙木匾上的文字之谜、遗失的石牌坊埋藏在哪里……本期带你探寻嵩山脚下历史悠远的唐庄镇关帝庙村。
郑报全媒体记者 袁建龙
登封融媒记者 安歆
通讯员 吕茵 文/图
走近关帝庙,但见在一旁苍翠欲滴树木的映衬下,黄色外墙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我们于庙前小路拾级前行,晴好天气里,偶有穿透树荫吹来的阵阵凉爽,很是惬意。游人穿梭在偌大的庙里。庙后的纸坊水库边,钓鱼爱好者闲适地等候那一条“愿者上钩”的鱼儿。
关帝庙位于登封市唐庄镇关帝庙村唐庄至郭庄公路北侧。关帝庙是人们为纪念三国名将关云长而兴建的庙宇。建于何时待考,据村里的老人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庙宇坐北朝南,其正殿为关帝殿,前有卷棚,其两侧有奶奶庙、二郎殿、老君殿等,前有大门,庙内保存清代碑刻两品。
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出前廊,硬山式灰筒瓦覆顶,前廊立有两根石柱,上刻对联一副。上联为:“无命欲如何恨吴魏瓜分汉室。”下联为:“有怀谁忍负和张赵席捲西川。”卷棚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灰筒瓦覆顶,卷棚明间前后立有木柱四根,柱下为青石柱础。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关帝庙最让人惊叹就是,关帝殿内左侧墙上斑驳漏雨痕迹下隐约可见雕刻有松树、老虎等图案,右侧墙上雕刻龙腾图案,二郎殿屋檐雕刻曾有收购文物者欲购买,但被村民拒绝。
殿内更是保存古代木匾一个,上面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人说是“三分步足”,有人说是“三分天下”,难道这个木匾和三国有关吗?游人到此,无不为之惊讶。据82岁的村民董海灿介绍,关帝庙遗失的石牌坊更是意义重大,被人埋在了哪里至今无人可解。
据说,该村最初的名字叫王庄,明朝末年,刘姓等迁到这里,想要改换村庄名字。有人给了建议:“改村名必须借助于关老爷子。”
当地人于是在村东建了座关帝庙,并改自己的村名为关帝庙村。为了广而告之,关帝庙建成后,村民在庙前唱了几天大戏。为了强化人们的记忆,村里经常在关帝庙开展文娱活动,吸引远近不少人前来观赏。
一来二去,人们渐渐把该村的老名字遗忘了,关帝庙这个村名便扎下了根。村里的关帝庙更是游人必到之地。
关帝庙里供奉的是关公,人称关二爷,大名关羽,字云长。他被后世尊为“武圣”,在民间声誉极高。
世人为什么要拜关公呢?
庙里的杨理钦道长介绍:“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人伦精义,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民族的道德灵魂。”
关公,是一种“精神”。关云长一生仗义赤诚,是忠肝义胆的杰出代表。上千年的时间里,随着年代不断更迭,关公的形象也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古至今,关羽这个名字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演变成了一种精神。
或许正因如此,这座关帝庙才可以穿越500多年时光,度过了战火,得以保存至今。关帝庙每一次被摧毁,都会被周边百姓迅速重建,且不管规模大小,这份诚心却一直未变。
牢记“精忠报国”的无私奉献理念,关公文化及其辐射范围也早已超出中原大地,人们敬关公、拜关公,实质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更代表着世人的美好愿景。在重温这段历史时也不由得有了一些愿景,愿关公文化背后的价值能够进一步影响到更多的人。
恋恋不舍离开关帝庙,古朴的窗子外,可窥见不远处的青山,犹如金龙横卧,似睥睨之态,风吹玉振,作祈福之音。据介绍,关帝殿门外右侧曾经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法器——平阳晚钟,虽然不能体验一把撞钟的感受,但也能于檀香袅袅中想象晨钟暮鼓声声响彻四方的场景。
作者:袁建龙
来源: 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