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婉秋的忧伤,你要懂
上卷 第二十七回 第一节:
【原文】
话说林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端木持易见解】
《潜伏》这部电视剧,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多电视剧看过便忘了,顶多记得一两个主角。但在《潜伏》里面,几个配角,也因为特别鲜活,令我印象深刻。比如保密局局长,李崖,甚至是行动队队长,党通局的谢若林等。而还有一个角色,令我难忘,她就是朱杰饰演的穆婉秋。
她一开始令人讨厌,是典型的小资调调,可悲可怜的样子。但后来的她,却又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何以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因为余则成帮助了她,送她去了解放区,到了延安。所以,她才能够从经常的“忧伤”状态中,摆脱出来,复活起来。
她那句经典台词,“我就是有点忧伤”——常常令我回忆起来像针一样扎心。而后来她写的广播台词,“走要走大道,大道上阳光好,秧歌伴着锣鼓跳,青春扮做旭日早。走要走大道,大道上风景好,雄壮的兵马闪光的刀”——却总是令我鼓舞,令我念念不忘。
假如穆婉秋一直生活在民国,假如她没有遇到余则成,假如余则成没有送她去解放区,她又会怎么样呢?
我想,她的“忧伤”之态,一定是长久的,一定是难以改变的。
就像黛玉,“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也就那样了。
忧伤,其实并不可怕,谁人没有过忧伤呢?
比忧伤更可怕的是“一年一月”的,变成了常态。
比“常态化”的忧伤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是“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是整个环境,都不再思考“忧伤何以常态化”?更不去思考“如何改变”的问题了。
我高中的一位老师常常跟我们说:“哀莫大于心死”。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绝望”。忧伤虽比死亡不算什么,但常态化的忧伤,与死亡又有什么分别呢?而再“不理论了”,岂不正是心死吗?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当林黛玉“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行为形成习惯,进而形成一种“情性”的时候,她的命运,似乎已经形成了。
而之所以她最终形成这样的“情性”,若要“理论”起来,其原因也不是不好知晓,那就是她的全部生活,都是一种“寄生”的生活,一种非自主的被动的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如果一旦长期处于这种依附的,被动的状态,就会戳伤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积极因素——主动性。一个人,一旦独立和成长起来,自主意识就会成为生命的核心要求。这种要求如果长期和真实的生活“情形”不能符合,或者这种要求长期受到现实生活的抑制,她的心灵就一定会受伤。她就一定为因为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现状而忧愁。所以,她就不得不表现出长期的“伤忧”状态。
要改变这种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寻找“自主”的生活道路,“自主”的人生道路。
走路要走大道,大道上阳光好!
而自主的道路,就是人生的大道!
所以,我真心希望你们,要走大道,永远不要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