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亡于关羽失荆州?诸葛亮的隆中对才是断送蜀汉未来的罪魁祸首
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向他请教天下大势。当时久卧隆中的诸葛亮高览阔论,深刻剖析时局,为刘备的今后的事业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诸葛亮的一番言语,被称为隆中对,其要点可归纳为三句话: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立足荆州,夺取西川;天下有变,两路出兵。这三条对策之间是前后相继的关系,严格按照这三步走,刘备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业。
刘备听后,相当振奋,立刻雇佣诸葛亮为自己的军师,辅佐其“兴复汉室”。赤壁一战之后,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夺去了三分之一的荆州,并成功向西川扩张,最后在汉中一战中击败曹操,占领整个益州。此时的刘备,俨然成为天下三雄中势头最猛的一方,隆中对的规划,也已完成了前两步。似乎此时只要“坐等”天下有变,分两路出兵,光复汉朝的事业顷刻间便能实现。然而,关羽此时却在没有同刘备沟通的情况下私自率军北伐樊城,最终被曹操和孙权联手做掉,刘备集团彻底淡出荆州,隆中对成为泡影。
对于蜀汉的失败,历来都认为刘备只是“错付”了关羽,隆中对本身没有问题。如果关羽不那么冲动和自负,蜀汉统一天下不是梦。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相当片面。关羽不过是当了替罪羊而已,蜀汉的真正问题在于,隆中对的内容大多数根本无法实现。
诸葛亮对策中最主要的一步是第三步,他本人是这么和刘备吹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等到天下有变,刘备亲自率军从汉中出兵直取长安,镇守荆州的主帅则带兵从荆州出发而向洛阳进兵。王室所到之处,百姓一定会夹道欢迎,邪恶的曹操一定会被淹没于大汉朝子民如汪洋大海般的愤怒之中。
这个计划有两个问题。
第一,看待孙权过于天真
诸葛亮把曹操当作最大的敌人,所以“天下有变”指曹魏政权内发生巨大变动。但他没有考虑到,即便你在之前能够“东和孙权”,但孙权也不是傻子。你刘备是个枭雄,如果真灭掉了曹操,那下一个倒霉的肯定是孙权。所以孙权根本不可能眼看着刘备一步步扫清天下,他肯定会在背后捅刀子。而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就在洛阳附近,要想拿下洛阳必须得倾尽荆州之兵力。如此一来便给了孙权可乘之机,到时候荆州这一路蜀军必然会被曹魏和孙权包饺子,大概率全军覆没。两路出兵,但凡一路出问题,那另一路的压力势必增加,出秦川的刘备则根本无法达到拿下长安的战略目的。
第二,将胜利寄托在偶然因素上
一切就绪之后还要等当“天下有变”,这证明诸葛亮考虑到了刘备在拿下荆州和益州后,与曹操依旧差距明显。所以想要更进一步,只能等北方自我消耗。但问题是,这玩意非常偶然,你等几十年都不一定等到,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反而先被熬死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诸葛亮这就是在赌博。
第三,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曹操占据的中原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因此无论从戊子、人口还是人才的成材率而言都是吊打蜀中的。诸葛亮认为,只要曹魏发生内乱,那么蜀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但事实是,在之后的历次曹魏政变中,即便是蜀汉和孙吴联手,也无法从中渔利。最著名的便是所谓的“淮南三叛”,按理说孙吴正好可以趁此机会拿下扬州全境,而蜀汉一旦在西线支援,那曹魏应该是稳稳地完蛋。然而,事实是曹魏凭借一己之力平定了叛乱,根本没有给其他两国任何机会。长久以来,曹魏在关中和扬州已经建成了长期的防备力量,能够从容应对吴蜀进攻,即便是自己内乱也能顶得住。
“百姓箪食壶浆”更不可能出现,当时中原地区无论是士人还是百姓,早都不怀念大汉朝了。在曹家人的治理下,中原连年社会安定,粮食丰收,这不必刘汉末期动荡不安强多了?知识分子在九品中正制之下尝到了特权的甜头,更不愿意去诸葛亮的“赏罚分明”体制下受罪。在人和方面,诸葛亮估计得十分离谱。
因此,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谓“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就能拿下中原,纯粹是幻想。
再说前两步,“东和孙权”,人家孙权凭啥和你一直“和”下去?只有在你威胁不到东吴安全的时候,孙权才把你当盟友。一个强大的蜀汉比曹魏对东吴的威胁大得多,因为曹魏蜀汉进攻时,长江天险基本上等于作废。孙权深谙平衡之道,不会不懂这个道理。“立足荆州”也不可能做到,因为但凡荆州有一部分在刘备手中,孙权就不得安稳,他一定会一直打荆州的主意。但刘备手下没有一员将领能够担得起独自镇守荆州的职责。要知道关羽已经是刘备最优秀的手下,尚且被套路,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情势错综复杂的荆州,交给其他人驻守那就是白给。
综上,诸葛亮的隆中对看似非常完美,步骤清晰。但真正考虑当时的情况后会发现,整个隆中对真正能保证百分之百实现的,只有“保有益州”,最多最多同时拿下三分之一的荆州。但这对逐鹿中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刘备选择避曹操锋芒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他必成霸业,但也仅限于偏霸一方,彻底堵死了蜀汉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诸葛亮创造了蜀汉,也毁灭了蜀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