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建文帝在建文四年五月就把朝廷迁到了永州宁远!

2015年,我们在龙池寺就发现了《重建庙廊碑》,而就在今天,我们对该碑落款的一个字认读出来,就彻底解决了该碑的立碑时间。现在,将该字的认读过程图片化,展示给各位。

上图的“三十”是清晰的,而“五”是残缺的。不过,“五”的“一横”和“横竖”是还能在放大后清晰认出。由于这里是时间落款,因此,它只能是数字。而在一至十的数字中,只有“五”具有这种笔画,也符合历史书写习惯。

一  碑文的认读

1.标题的认读

这是《重建庙廊碑》的标题。在这里,能较清晰地辨认出重、建、庙三个字。而当我们放大到原碑两倍时,就能从轮廓上认出廊、碑二字。

从这里就能够免强地认出“廊碑”二字。

2.正文的认读

在这里,我们仅认读第一行就行。该碑正文第一行经认读为:“余龙池寺开自炎宋己已年。大明洪武问难时,以秀人李文举倡造。大庙廊上下二座,千人靖难。又以寺场徖以……)

3.落款的认读

落款的字为“洪武三十五年壬午孟夏日立  黄道吉日” 。其中,“洪武”二字是根据正文中“大明洪武问难”时推知出来,“壬午”是根据“洪武三十五”而推知,后面又接了一个可以明确认读的“岁”。

二  从碑文解读出来的含义

第一:庙廊有三种释义:“1、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2、朝廷。借指天子。3、太庙两廊。”而标题是“重建庙廊碑”,加上正文中有“大明洪武问难时”、“大庙廊上下两座”两句,再者,《万明灯》碑中有“国也由是京畿”一语,这就可以确定,这里的庙廊是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

第二:“问难”是第二个关键词。“问难”的意思是“反复辨难、诘问辨驳”。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溪渔子》:“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 孙中山 《驳<保皇报>》:“乃彼既知为美政,而又认为最终之结果,胡为如此矫强支离,多端辨难也?” 鲁迅 《集外集·渡河与引路》:“至于辨难驳诘,更可一笔勾消。”

弄清了“问难”的含义,再联系正文“大明洪武问题时,以秀人李文举倡造”就明白了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说,当“靖难之役”刚刚发生时,建文帝(大明洪武)在朝廷与君臣讨论如果折衷损益时,杰出人才(秀人)李文举提出要重建一个朝廷以避难。这也就确定了重建朝廷一事,在建文元年时就开始实施。

第三:立碑时间含义更丰富。立碑时间是“洪武三十五年壬午岁孟夏日立”,孟夏指农历四月,所以这里的时间是1402年农历四月。这个时间,比南京金川门之变(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要早近两个月。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时间点,明明白白是建文年四年,怎么会写成洪武三十五年呢?梅语认为,既然是先有“问难”,而且正文中还有“大明洪武问难时一语”,这就说明,李闻举的问难奏折中,早就提出了如果南京都城受到威胁,就把年号改为“洪武”,打着爷爷朱元璋的旗号,来镇压朱棣的反叛,这样就更有号召力。、

这个问题也反映,使用洪武年号是从建文帝开始的,当朱棣攻入南京城时,里面是一座空城。当朱棣登基后,改“今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其实是发现建文帝早已改年号,对建文帝被死亡,而宣布这个改年号的行为。也就是说,使用洪武年号是建文帝主动使用的,朱棣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是为了印证建文帝“死亡”了,外面打着洪武年号的政权是“反叛”政。

第四:补充一个问题。

上面碑刻拓片中有“京师靖王难之将,护诸珉以至宁远邑靖难之迹。”这块碑是明清时期传得很广的陪建文帝云游四方的应能于明成化间(1465——1487)所立,在位置上与《重修庙廊碑》仅一碑之隔。

这话的意思十分明白:南京京城的靖难将领,护送朝廷的各种印章美玉、文牒档案到达宁远县重建的新朝廷。也就是说,建文帝在金川门之变前——即建文四年五月,就已把南京朝廷搬空,迁到宁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