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反右中含冤自尽,周总理闻知后震怒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此时从日本回到了天津,入南开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当时天津直隶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代表有邓颖超、张若茗、郭隆真等,他们一起成立了进步团体觉悟社。

前排左一是周恩来

不久,在抵制日货的活动中,周恩来任总指挥,和张若茗、郭隆真、于方舟等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当场被捕,被关押半年。出狱后周恩来和张若茗、郭隆真等为了躲避当局的迫害和寻求救国真理登船离沪赴法留学。当时邓颖超只有15岁,周恩来21岁,张若茗小周恩来两岁,因为大家都为了救国图存的事业坚持独身主义,但是大家都认为周恩来和张若茗是最合适的一对。

张若茗

到法国后,周恩来等人在巴黎发起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张若茗也加入了他们,因为张若茗聪颖好学,法文学的很好,就由她来带领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长期在一起学习和工作的周恩来和张若茗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许是张若茗过于优秀,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很快张若茗因为出身问题,受到了党内的审查,因为张若茗出生于河北清苑县的一个官僚家庭,当时的旅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她意见不合,故意派她去参加法国共产党组织的列宁追悼会并且让她在大会上发言,法国政府明令禁止外国共产党参会,张若茗因此遭到法国警察的盯梢和调查,差一点被驱逐出境。

张若茗和郭隆真

事实上,张若茗虽出身于官僚资产阶级家庭,家境优渥,在五四运动中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还被关进过监狱,她的父母对她参加革命极其反感,但是她依然没有丝毫动摇,最后她的父亲甚至威胁与她断绝关系并停止给她提供任何学习生活费用,张若茗坚决要冲破家庭的束缚,决心继续为革命奔走呼号,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希望学习真理回来救国。因此受到党内的调查感到十分委屈,并且旅欧中共负责人还不断以“考验”她的政治坚定性为由,将其暴露给法国警察。

无奈之下,张若茗作出十分痛苦的决定,退出了少共,这个决定埋下了她以后人生的悲剧伏笔。因为周恩来要寻找的终身伴侣是要有共同的革命志向,经得起任何的考验,并且要具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志向,所以在张若茗脱离退党后就逐渐断绝了与周恩来的联系。

在法期间的周恩来

1928年周恩来到莫斯科开会,回国时绕道巴黎去找了张若茗,并且告诉她自己已经和邓颖超结婚了。1930年张若茗和同在法国留学的杨堃(kun)结婚,不久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张若茗在北平中法大学任教教授法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若茗不愿意为日本人工作,在家赋闲坚持研究法文著作,日本投降后,她又回到学校任教,发表了大量研究法国文学的著作,并且把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法文介绍给法国读者。

张若茗和杨堃

1948年张若茗和丈夫南下来到了云南大学任教。

有人说张若茗到云南去是为了避嫌,因为此时周恩来即将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进入北京,而曾与周恩来有过密切关系的张若茗该如何面对呢,相见不如不见,于是就举家南迁,离得远远的。

在云南张若茗过了一段十分舒适的生活,夫妇共同在大学任教,他们住在云南大学最好的小楼。

1955年,周总理和陈毅前往到印尼参加亚非万隆会议,行程中途经昆明,还专门去看望了张若茗夫妇,故人相见,感到分外温馨和难得,他们在一起亲切交谈了五个小时,张若茗也感到了极大的鼓舞,在谈到她曾经在巴黎退出共产党的经历时,周总理突然打断她说,你退的不是党,而是早期的团组织。张若茗和杨堃夫妇听后感到很意外,没有明白周总理的深刻用意。原来当时全国上下正在搞“反右”运动,张若茗出身旧资产阶级家庭,早年还退了党。周总理是为了保护她故意这么说的。短暂的会面后就是匆匆地离别,没想到这一面竟是永别。

张若茗和杨堃

1955年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已经开始了,张若茗为了重新加入共产党,积极向党交心坦白,由于受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影响,出身不好,她被打成了“右派”,早年退党的经历被揭发出来,定罪为叛徒,她的儿子也受到影响被送去劳动教养。

1958年6月的一个上午刚刚被批判结束的张若茗,被逼迫承认一些莫须有的罪名,遭到冤枉和羞辱,使她感到了极度的绝望,她来到盘龙江铁路桥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周恩来和

1963年周恩来才得知了张若茗自杀的消息,十分愤怒,因为他太了解张若茗了,以她的性格是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无端的羞辱和指责的。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过问下,云南大学党委才对张若茗的批判做了一些错误的甄别,并且向其家属道歉。

1980年,张若茗的儿子给邓颖超写信,要求给母亲平反,邓颖超十分重视,云南大学也为张若茗洗清罪名,彻底平反,迟来的平反也算是告慰了张若茗的在天之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