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斗龙王-民间故事

据说在川东某地,有一山。也是叫花果山。怪了吧,和那《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居所一个名字。山里也有两个洞,但是都不叫水帘洞。两个洞一上一下。上面的叫干龙洞,里面是干的。下面的那个叫水龙洞,一年四季都有一股一米多粗的水流涌出来。

一干一水两个洞上下相距不到三十米。以前那干龙洞旁边有一座寺院,名称忘记了。寺里有一个叫满王的老和尚修行。据说这老和尚经常早上起来看到寺院的石坝有有一滩水渍,那水渍就旧的印痕就是龙的样子。

据传说这个叫满王的老和尚,在周边乡民里树有很高的威望。

那龙王更是乐意助民,但凡是乡民家有红白喜事都可以去干龙洞里借桌子碗筷。如果碗不够用,只要头一天晚上去龙洞门口烧香祈祷。第二天早上,便会有你需要的碗筷摆在洞口。有一次,有一家人办喜事,不小心把从龙洞借来的碗打碎了。他家从此以后就再去借不来碗筷了。

另据传说还有一乡民借桌子碗筷后去还时,听说龙王公主很漂亮,就起了色心,在洞旁边的草丛里窥视龙王的女儿。龙王的女儿在水龙洞下面的滩里洗澡。被龙王发现,龙王惩罚了乡民,把他一下打下了水洞下面的潭里。从此乡民们就永远借不到碗筷了。

后来据说乾隆年间,碰上了一次百日大旱。田土开裂,庄稼枯焦,龙洞下游的几百亩水田遭到干旱的严重威胁。老百姓急得没法,只好央求当地的著名的法师何俊儒去龙洞求雨。

话说这何俊儒何法师也十分焦急,他早已偷偷祈雨几个晚上了。

就在百姓们上门求他的那天夜里,他迷糊睡去后,梦见一位少女来到床前告诉他:“你要求雨,必须去找我父亲。”

何法师就问:“你父亲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少女说:“你不要问他的名字。我家就住在半边山(地名)脚下山果山左边的龙洞里。这一带的雨水全被我父亲吸去了,你要找到他,才能求到雨。”

何法师听后不胜欢喜,一觉醒来。知道是好心的龙女来托的梦。于是他吩咐徒弟们回家去准备香烛纸钱、火把、松明子备用。

第二天大清早,何法师穿上了十二件镇魔法衣,手拿司刀(道士的一种打邪打鬼神法器)、铜铃。带上六个徒弟去龙洞求雨。

老百姓听说何法师要进洞与龙王斗法求雨,就自动组织起来,打着四班锣鼓送到洞口。

何法师在洞口焚化了一些纸线后,从腰间解下一双草鞋放在洞口,然后对送行的人们说:“我进洞以后,你们若看到两只草鞋打起架来,千万不能笑。两只草鞋打得越凶越厉害,你们越是加劲要擂鼓助我的威。只要你们能做到这点,我就可以胜利出洞。”

送行的人们点头十分敬重地答应了,于是何俊儒法师便率领徒弟们点着松明子、葵花茎,匍匐着进洞了……

何法师凭借司刀、铜铃和法衣,仗着他在宝峰仙山跟随他师父铁弹祖师炼得的三昧真火,闯过洞中阴河黄龙潭,飞过黑灵峡,游过崩流渊。

历经了四十八大岔口,终于来到了聚龙潭。聚龙潭里有成千上万条巨蟒盘踞,潭后金碧辉煌的龙王宫里的宝座上盘绕着一条巨大的龙王。

此行只要取得了龙王口里的龙液(龙的口水)出洞,向天一洒,倾刻间便可降下甘霖。

何法师见聚龙潭难渡,便脱下身上所有的法衣联成一只“衣筏”。师徒们乘坐上去,施展开法术,便从巨蟒间划了过去。

何法师上岸后,就奔上龙宫。趁龙王正在午睡之机,将司刀挂在龙角之上。使它不能变化飞腾,然后取出香烛纸烧钱焚化。祈求它恩赐一点雨水。

那龙王睁开双眼,叫法师取出九龙杯来,从口中只滴下一滴龙涎。何法师求情说,外面正是百日大旱,这一点太少了。龙王听后又张开口滴下一滴。

法师仍然嫌少,又苦苦求情,谁知任他求情千遍,那龙王就是再也不张口了。

何法师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把九龙杯朝龙头上一下就砸了过去。

这一砸不打紧,那洞内随即涌起了滚滚的波涛汹涌而来。那龙王的头被何法师的司刀定住了不能动弹,它的全身却猛烈地扭动起来。它的尾巴象铁棍一样打烂了师徒几人的“衣筏”。使他们师徒几个无法乘坐“衣筏”和它周旋。

可是何法师师徒几人也早有精神准备,各自施展开法力和龙王在洞中打了起来。

守护在洞口外的人们,当法师盛得第一滴龙泉时,便见天上下起雨来;当盛下第二滴水来,已经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了。

当大家正在庆幸之时,就见洞口的两只草鞋打起架来了。

起先,他们还遵照何法师的嘱咐忍住了笑,使劲地擂鼓助威。

不多久见雨越下越大,干旱也快解除了。鼓也被淋湿了敲不怎么响了。又见那两只草鞋飞腾起来在空中打斗。看着这般奇迹,个个都忍不住笑了出声来。

谁知这洞口外的鼓声一停,人群一笑,就助长了那龙王的威风。那洞中的水是越涨越大,越流越猛。几乎灌满了聚龙潭里的所有空间。

何法师见状,只好变成一根木料,叫徒弟们变成六只小鸭子站在木头上漂浮出洞来。

因水势太大,洞里又时宽时窄。一路东碰西撞,变成小鸭子的徒弟们全都被撞死了。

何法师本人变的木头也是碰得浑身是伤,漂出洞口后掉入下面的水潭中。

后被一打渔人捞了起来。一会儿,木头渐渐变回了人形。打渔人认出他是何法师,赶忙背回家中调理治疗。何法师醒过来,对打渔人说了句:“宁愿干死当门田,莫打龙泉洞。”说完便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再说那龙王被何法师挂上了司刀,自从以后,龙泉洞水溢四射,也常年流出了清清的泉水,世世代代灌溉着这几百亩农田庄稼。龙洞从此再也无人敢进了。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分享、收藏。

(0)

相关推荐

  • 记家乡的双龙洞

    记家乡的双龙洞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题记 今晨起来,推窗远望,只见碧空如洗,阵阵秋爽不 ...

  • 【陈州故事】4:高寺秃尾巴老龙的传说

    (项城高寺的高丘寺遗址) 项城的气候处于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阶段,每年到了五月.六月,项城总是遇到干旱或者半干旱的日子. 但是,每年的六月二十五.六月二十六.六月二十七三天里,项城几乎都要下雨的,哪怕是 ...

  • 【民间故事】深穴来风

    深穴来风 在白露山白露峰南侧,岗峦起伏处,有一个名为"通海洞"的景观,洞口只有1平方米,却深不见底.冬季,洞口吐暖风,且雾气腾腾:夏季,洞前凉风阵阵迎面扑来,因名"深穴来 ...

  • 尧治河传说故事:龙王显圣老龙洞

    往期精彩推荐 保康出台新政狠治"人情风",县政府终于出手了! "受阳"与马桥地名流变考丨陈德道 宦状元的故事 保康"火炮"登湖南卫视< ...

  • 【绥宁苗乡故事】锣鼓洞的传说

    锣鼓洞的传说 在枫香拱桥边的大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潭,叫莲子潭:潭边有个山洞,叫锣鼓洞.一年四季,潭水清澈,波光粼粼:洞中滴漏声声,不知深浅.有趣的是,在潭边洞口的石壁上,却呈现出锣鼓和人形模样,远远望 ...

  • 中国最大的山洞在哪里?

    世界容积最大,亚洲第一大洞,可装下中国15亿人口 中国最大山洞--腾龙洞,三天三夜走不出来. "登山当攀珠峰,揽胜应探腾龙".要说中国至今发现的最大山洞,非湖北利川的腾龙洞莫属. ...

  • 民间故事两国斗鼠,老虎不是对手,猫却赢了

    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皇帝认为人老了,不仅贪生怕死,还浪费米饭,就在法律上规定:人活六十岁,不死就活埋,不论王侯将相,违者处斩. 话说朝中有一位丞相,他为官清廉,心地善良,还是个大孝子,因为父亲将要到六十 ...

  • 民间故事:米商在秤斗里做手脚,两个儿子都没了,道士帮了他的忙

    一位米商,因贪小便宜,买米时故意在秤斗上做了手脚,致使卖给乡民们的大米缺斤少两. 米商虽然赚到了黑心钱,不过他的两个小儿子却接连没了.米商很伤心,过路的道士道破缘由,还说两个儿子是来向他讨债的. 后在 ...

  • 民间故事:一船人沉没水底,龙王下令称良心,只有秀才得以生还

    宋宁宗年间,江南有位名叫井苍琼的秀才,博学多才,心地善良.这一年,他参加乡试,下榻在客栈里,有一个神秘男子,向参加考试的秀才们兜售题目,一共八十两银子.井苍琼不屑于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拒不买题.好多秀 ...

  • 民间故事:他搭救鼠王,鼠王把女儿嫁给他,陪嫁一个取之不尽的斗

    西晋末年,小山村里有一个人称麻大黑的穷汉,父母双亡,孤身一人.他除了几间漏风漏雨的破旧茅草屋外,几乎一无所有,故此没有婚配.他靠打短工为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这一天,麻大黑闲着无事,到后山去转 ...

  • 民间故事:木匠五岁儿子失踪三天,老黄狗刁走木匠墨斗,儿子得救

    故事发生在宋朝仁宗年间,在开封府的西郊有一家百年老店,名叫"木匠张家具行",到了张本善这已经是这个家具行第四代传人了,因为木匠张家具行的家具做工精细,雕饰精美逼真,深受附近乡邻的喜 ...

  • 民间故事:小木匠遇小寡妇,大公鸡斗蜈蚣精

    小木匠好心救寡妇,老师傅点破妖怪,只有这个东西能救你 说故事聊传奇,借古喻今话家长里短,嬉笑怒骂诉儿女情长.正所谓: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古时候,有一户姓 ...

  • 民间故事:老木匠斗鬼

    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686期,感谢各位! 北宋时期,滕州有一个姓李的老木匠.李木匠祖辈三代都是木匠,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活,不仅学到了高超的木工手艺,还学到了一些木匠的道术. 父 ...

  • 民间故事:龙王送珍珠,老婆再嫁人

    从前,汉江边有个名叫郭礼的汉子,娶了个老婆名叫翠环,为了养家糊口,在船上当伙计. 这一天,郭礼照旧跟着船海,押运一批货物.船走出没多久,突然遇到了风浪,一箱货物不幸落入水中. 按规矩,船家丢失货物,就 ...

  • 【转】民间故事:好一个斗财主

    民国初年,湖南有个叫''金老虎''的财主,袁世凯称帝的时候,金财主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佣仆叫上桌,说道:''为了庆贺洪宪皇帝登基,我想赏给各位二百两银子,只是有个条件,你们得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