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倓与窦公渠

友情提示:本文151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据旧《昌乐县志》记载,窦倓乃唐代人(籍贯不清)。在任北海县令期间,体恤民情,重视农业,德高望重,他见境内干旱少雨,易受旱灾威胁、亲自勘察设计,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率众在小北庄(今属营丘镇)北白浪河两岸,开渠三十里,引白浪河水灌田,群众受益不浅。该渠是昌乐县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之发端,后人称之为“窦公渠”并立碑纪念。其碑现仍树立在营丘镇古城村东北窭公渠旧址。

窦公渠遗址,今见营丘镇古城北与小北庄处。所谓窦公渠,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海令窦谈在小北庄北白浪河西凿渠30余里,引白浪河水灌田,对当地农业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颇受群众称赞。后引河废弃,残留的渠道遗址亦称公渠,至今1300余年,仍有遗迹。窦公渠碑记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海县令(置营丘)窦谈调动民众在营丘故城(营丘镇古城村)东北兴修水渠,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事迹的石碑。该碑原立在营丘故城北门外,1983年1月原河头乡人民政府将其移立于今村东北角,筑碑座,护墩和周围栏杆加以保护。

窦公渠碑高1.36米,宽0.67米。碑阳正中刻楷体大字“窦公渠”,右刻有“按邑乘唐嗣圣元年窦公讳使来令北海于营陵故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河水曲折三十里以溉民田获科甚溥迄今千余年未有碑记兹因建舆梁通渠水居民追思旧德金议刻石志之水矢弗谖云”,左刻“大清宣统二年四月中”。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海县一带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不收,民无过宿之米,流寇成群。为稳定局势,县令窦倓开仓赈灾,救济灾民;同时,采取以工代赈的策略,召集古城一带民众在营丘城东北开凿水渠,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

史载,窦公渠由县令窦倓亲自勘察设计。该渠深一丈、宽五丈,蜿蜒曲折30多里,历时三年渠成。窦倓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发展了经济,改善了百姓生活,稳固了边垓。直到今天,古城东北的黎家、小北,潍城区陈、张官庄村前,仍保留着古渠遗迹。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项纷杂浩大的水利工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