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诗会背,却不知道作者是谁
记得小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喜欢背诵古诗,背会一首就在饭桌上或者人前炫耀。大人一句夸奖就会很有成就感。
后来就对古诗格外偏好,不知不觉之间会背诵很多古诗,可是有时候却忘记了作者是谁,甚至有时候发现,当初背诵古诗的时候根本就没注意到作者是谁。
就像街上遇到特别面熟的一个人,无论如何却想不起对方姓甚名谁,多少都会显得尴尬。
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继续阅读《李白的选择》,随手记分享在这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习惯说大器晚成,早成者一旦早亡,自然称之为天妒英才。
世事难料,古往今来没有什么不同。
这样说来,我还是更赞同陈占敏老师所言:
放下功利名利心,做真心喜欢的事,不急不躁,坚持向前。如此,人生值得。
毕竟,终其一生能够成就大才大事的人总是极少数。成为自己就足够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小学课本里这首诗,不知道现在还是否依然存在。
此刻想来,这本也是一种“ZZ正确”的存在。绝大多数老师除了让学生背诵这首诗之外,顶多再为学生讲几句粮食来之不易不要挑三拣四造成浪费等语。
在我的记忆里,至于诗歌作者李绅是谁,老师是没有讲的,更大程度上来说,老师对李绅也未必有多了解。
不论是那个年代,还是如今这个年代,遇到一个博学多才思想超拔的老师,都是小概率事件。
真正体现出李绅品性品行心境的是这一首。
诗歌是写实的,没有渲染,也没有怒骂,只是把现实刻在这二十个字里,让人读了这二十个字之后,就有一种对现实的乏力感,甚至有时候会滋生出绝望的情绪。
现实一直如此,不论一千二百年前的现实,还是一千二百年后的现实。
唯一不同,是如今少了当年真实的场景,那些场景早已被钢筋水泥的丛林取代,农夫的名称,除了被一瓶水晃来晃去之外,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都已经不理解不认识这个概念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李商隐这个名字,从最初读他的诗歌时候开始,心里就总有一种“名蕴命运”的联想——隐隐暗伤在心里,这不就是“李商隐”三个字?
李商隐与杜牧,在晚唐覆灭之际,多少回映了大唐盛世之际李白与杜甫的光亮。昙花一现,回光返照,一个王朝走向死亡,诗人的文字里少不了悲鸣谶语。
这也只能是李商隐的一厢情愿了。
这是实话实说,也是命运和时光面前的无可奈何。
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