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记忆——遥远的勒勒车
赤峰记忆——遥远的勒勒车
梁树春
五十年前,我还是个未上学读书的孩子。冬天听到街上传来连续不断的“吱吱扭扭”的响声和“叮叮咚咚”的车铃声,就知道大街上过运盐的勒勒车队了。
勒勒车队从北大桥进入兴隆街,通过头道街西端的广益盛胡同时路过我家门口。听到车声我大叫着:“看勒勒车去!”就赶紧向门口跑。刚会走路的二弟也嚷着要看,家里人立刻给他穿鞋带帽,抱了他来到门口。勒勒车队正从我家门前走过。一辆连着一辆,穿蒙古袍的赶车人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前面的几辆车上放着带有马鹿头盖骨的鹿角。这些鹿角粗壮高
大,十分漂亮。现在马鹿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不能随便猎取的,已经很难得到这样的鹿角了。把这样的大鹿角装饰在客厅的墙壁上,真是别有一番风情呢。从锡盟盐池到赤峰有一千多里路程,勒勒车队每天除去人吃饭牛吃草的时间,最多行走五十里路,把食盐从盐池运到赤峰街要用三、四十天的时间。天寒地冻,风餐露宿,野狼出没。在一段上坡路上,重载的勒勒车还常常出事。尽管如此,盐还是被运到了赤峰城。解放初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虽说过去运盐也用勒勒车,可解放初期的运盐却有了新的意义。勒勒车队不辱使命和不屈不挠的韧劲不能不让人佩服。
后来我和二弟到阿旗牧区插队,与勒勒车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使用上了勒勒车。我惊叹于勒勒车的简单:只在车辕子的前端用两个弯木做的“牛酿子”把牛脖子上下松松地一夹,就可以了。我折服于勒勒车发明人的智慧:完全是就地取材,把山上的榆木柞木桦木弄回家来加工一下就可以了。勒勒车用的是卯榫结合,全车不用一棵铁钉。车板是用沙子里的黄柳条编的芭片做成的,车辋是用天然的弯榆木卯榫结合而成的。每台勒勒车的载重量虽然只有四、五百斤,可是把多辆勒勒车连在一起,就组成了运力较强的运输车队。有人称勒勒车队为草原列车,站在山坡上望去,绿草如茵的草原上,勒勒车队逶迤而行,给人一种特别悠扬的诗感。
与火车汽车飞机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相比,勒勒车原始了,落后了。但勒勒车却深深地镶嵌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勒勒车已被阿旗申报为本旗的历史文化遗产了。
刊发于2006年5月23日《红山晚报》文化副刊
个人简介:梁树春,共和国同龄人。曾在《星星》、《诗潮》、《中国诗歌》、《诗歌月刊》、《诗歌周刊》、《诗林》、《甘肃诗人》、《中华诗词》和赤峰本地报刊发表诗文多首(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自印诗文集《听松集》一部。
您每次的转发都是对《天下掌故》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天下掌故》
《一天下掌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