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曙光乍现,破茧重生!
时间
小时候特别渴望长大,现在特别害怕变老。20出头的女生满脸都是原生的胶原蛋白,那种天然透着青春气息的皮肤不仅光泽而且带着乳香,嫩的能挤出水来,就像豆腐脑一样吹弹可破。然而,她们往往看不见自己的这种优势,反而在那些不得不依靠名牌包包、饰品和衣服,以及里三层外三层的精致妆容的全副武装,才能找到信心和勇气的前辈面前感到自卑。这种自卑并非源于她们的经验、才能和生命力,而是源于全副武装所展现出来的“高级感”。
即便是再洒脱且反复表达自己无所谓的精致美女前辈,在面对拥有满脸天然胶原蛋白的年轻美女的时候,也难以心平气和。因为,她的存在会不断提醒自己已经失去而且永远不会再回来的那些东西——不仅仅包括青春的气息、乳香味的皮肤,满脸的胶原蛋白,还包括对美好的信任和追逐的勇气!
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对匍匐在他脚下诚惶诚恐的司马懿心生恐惧?因为时间在司马懿那一边!他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早晚司马懿也能拥有。而司马懿所拥有的,他已经无法再拥有了!即便你号令千军叱咤风云又怎么样?即便你能扫平天下,让四海宾服又怎么样?曹魏的天下终究要被司马氏接手!当年我看了《军师联盟》之后,有一股说不清楚的东西在内心翻滚,就如同高压锅不断的加热增压,等待着喷涌而出的那一瞬间。等到晚上的时候,我沐浴更衣之后坐在电脑前,两只手飞快的敲击键盘,如同弹奏一曲命运交响曲一样,一气呵成的写下了那篇《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一旦必然的逻辑不可逆转,只需要静待时间把它变成事实——赶尽杀绝,源于对时间的恐惧;克制隐忍,源于对时间的期盼!
所以,真正的贫穷是主动毁掉未来,从而斩断对时间的任何期盼!
真相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句流传了千年的俗语反应的是社会资源的最合理配置状态。人也是一种社会资源,虽然我们经常主动忽略这一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就是在描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规律。人往高处走——什么地方是高处?就是资源和协作密度更高的去处!为何人才、物资、钱财都向京师汇聚?因为京师的各种密度都非常高!读过《E10:升级所需的密度!》的人会理解:更高密度的协作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增量,而且能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更加充分。
城市化进程势必建造出密度更高的区域。城市伸向四周的立体交通枢纽线路就如同一根根的血管,连接密度更低的地区,并将其中的各种优质资源都吸引进自己的体内——以便创造更高的增量并周而复始的扩展自身。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仅4亿人移居城市,而且凡是被高铁、航线、高速公路连接的地方,无论是优秀的医生、教师、青年才俊,还是美女都在加速涌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的迁移不仅带走过去的积累——主动榨干六个钱包,以带资进组的方式涌入大城市,而且带走未来的累积——所有未来的创造和消耗之和。
既然人是一种社会资源,那么,包括婚配在内的一切社会行为,本质上都是某种形式的资源重组。大城市对人的吸纳行为,无形中打破了原有社会中婚配资源的平衡。正因为人往高处走,所以反向流动是不可能的。这就直接造成了婚配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大龄剩女都淤积在城市,而大龄剩男都淤积在穷乡僻壤——虽风月同天,却山河异域!而且,见过了太阳就再也忍受不了黑暗,人会本能的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标准。抛开基于其上的各种情绪价值的诉求,就是大城市中维系无法妥协的最基本的生活品质所需的成本也是能将绝大多数人排除在外的巨大门槛。
平心而论,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女生,在结婚的时候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辆代步的小汽车,一个比自己收入高2-3倍的男人,这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养育下一代,就必须要面对并解决各种头疼脑热和鸡零狗碎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周期的养育成本的双重作用下,造就了一大批独生子女的家庭。作为独生子女,双方的父母都无人看管,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紧急状况,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女确实难以及时应对。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而不仅仅是说有一份心就行。因此,基于这些客观现实所设定的最低标准是无法妥协的!
然而,这种最低标准一旦折算成钱。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延续千百年的思维和心态的惯性,会把社会周期切换和转型造成的结构性问题,通通归咎为个体的道德问题。比如说,面对这种无力应对的现实困境,男女双方会相互进行道德指责,并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更要命的是,这种求而不得的反馈和消耗,让彼此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受伤和吃亏,所以,彼此退堂鼓都打的如火纯青。这是男人或女人的道德问题吗?不是的!读过《A312:准备迎接渣男遍地的时代!》和《A295:当代女性的两难!》的人会看得更明白。
用男人和女人的这点事作为阐述原理的案例,是因为这种事能在最大范围内让受众自我代入,从而理解这些文章真正要阐述的内容!那些文章不过是《结构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恰恰是这种应用最接近生活现实,也最容易被理解。
觉醒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常人畏果,贤者畏因:越抽象的东西就越难以说服普罗大众,大众都喜欢术。绝大多数人对事物的理解都基于周围的反馈,信奉眼见为实。如果抽象的东西处于100米外,而大多数人的目光只能看到眼前3米,在眼见为实的原则下,对他而言,抽象的东西就并不存在。至于为什么只能看3米,是因为太多迫在眉睫的东西消耗掉了他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关注力。
正因为基于这样的特征,政府往往会去建造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宏伟建筑,搞一些耗费浩大的标志工程,恰恰是这些东西能强化他们的归属感,并赋予其虚假的力量感和自信心。同时,发放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至于此举会不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债务黑洞,最终把所有人都推进深渊,绝大多数人是顾不了这么多的,也不在乎那么远的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关注力都聚焦于应接不暇的眼前危机。即便是风和日丽岁月静好的瞬间,也会将一切时间精力和关注力消耗在内心不断涌现的各种感受上,譬如说:无聊!
恰恰是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意志让绝大多数人自己作茧自缚,深陷各种各样的恶性循环之中。人所有的痛苦,除了身体上的痛苦之外,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源于错误的观念。这些与自己的生存环境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就如同拿错了剧本,走错了片场。时常把自己引入触发内在冲突的雷场…
我们的大脑被千百年的道德化判断的惯性所驯化,因此,在对任何事情做出判断的时候,有两个恶习:1. 把自身的所有无能为力都归咎于某种臆想的制度问题——然而,这种所谓的制度问题自己也说不清,只能进行抽象、主观和道德化的表述。2. 当社会的结构性扭曲形成的挤压让自己无所适从时,不管在判断上还是行为上,都会把它转化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人的道德指责。
事实上,所有道德化判断和道德化指责都是绝大多数人处理复杂问题的捷径——它能直接跳开对复杂问题的观察、理解、梳理和应对,而将所有的一切都直接转化为自己与外部的冲突!这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所以,越是否定自己的人,就越会对任何人和事都感到无力,也就越会热衷于逃避,继而对一切人和事都习惯性的充满愤怒。
愤怒会蒙蔽人的眼睛,却不能改善处境——即便像鸵鸟一样把头扎进沙子里,主动忽略所处生存环境中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扭曲造成的淤积,以及淤积下的厮杀和自我消耗也不会减轻一丝一毫。
任何行业在进入周期的第三阶段的时候,行业内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面积的并购、破产、消亡等状况…在周期切换所形成的结构性淤积中,人其实是在与自己的同类进行生存竞争——这是一场血腥的存量厮杀,彼此的状态、诉求、目标、策略都差不多!
人在涉及到自身的时候,往往会习惯性的用一种温情脉脉的装饰覆盖其上。然而,所有的装修都只是改变了视觉感受,并没有改变房子的地基和内部结构!虽然很残酷,但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必须接受这一点。因为一厢情愿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2021,加速精神结构的升级,从巷子里走到旷野中去——人许多时候感到焦虑都是因为待在无法转身的巷子里,时刻为前后会出现人而感到紧张兮兮。人如果在旷野上,想往那边走都可以。有人说,这些被揭示出来的东西让人更加焦虑。人如果在一团漆黑之中看到裂缝,在一片混沌中开始看清模糊的脉络,就能感受到裂缝中透进来的微光,黑暗中的光难道不是希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