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拜日式,我爱做拜日式,我爱天天做一模一样的拜日式......
拜日式不需要创意, 不需要发挥,没有噱头,没有装饰.... 每天做,做法不走样....一样的体式,一样的顺序,一样的做法,天天做,但是我还是很爱拜日式....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有人来问我瑜伽练习有什么诀窍? 我的回答就是:唯一的诀窍就是一致性,不要担心练多长时间,不要担心难易,不要担心是不是够量,只要每天做同样的事儿。如果要我来建议家庭练习练什么体式,练习什么序列,我更看重的是简单有重复性的身体动作,配合有意识地呼吸;重复,重复,重复......一天重复N次,天天如是... 这样的练习可能要比复杂编排,天天变花样,今天连开肩明天练开髋后天倒立大后天后弯的练习要强大很多。简单的身体运动,不断重复,配合呼吸...是重新编程神经系统和放松大脑最强大的软体;而太多新的体式和高难的动作只会刺激身体硬件,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紧张。这些不是理论,不仅仅是我从书中学来的,当我把这些写下来的时候,我也直觉地知道这个体验是真实的,是和我自己的练习相关的。
市场上现在很流行“流”瑜伽,流瑜伽课的噱头是体式编排的新颖,转换的创意和好玩。可是恐怕没有人告诉你:重复性和一致性才是“流”的精髓。是重复性和一致性,而不是各种花式的体式搭配,让外在的vinyasa“流”可以更好地整理身体的结构,洁净身体,愈疗身体,同时通过肉身的门“流”入内在,整理情绪,带大脑进入一个放松的状态;让整个神经系统平静下来。
在一个简单的体式序列,比如拜日式中,每一次我们重复一个特定的体式动作,就相当与程序猿对一个硬件控制的软体多写了一段更为有效的代码。经过一段时间的一致性的体式重复练习,大脑在执行这个动作的时候就不需要在做出意识层面的决定和选择;这样一个体式的流实际上就成为一个心理状态的流。这就是我们在固定序列的瑜伽练习中做的事情:比较典型的就是拜日式,阿斯汤加序列....在这样的序列中通过一段时间有规律和一致性的坚持练习,这些序列的动作和连续执行的身体行为就变成了练习者的第二天性;而练习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不需要回忆体式和顺位的小细节。这个好像听上去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秘密:运动神经学专家在职业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发现:通过不断重复性地训练一个动作过程,运动员的脑波会发生改变。 进入“状态”的运动员的脑波就是一个很稳定的“流”,这时候没有很多思维的噪音和想法的喧嚣,这种状态用术语讲叫做“脑前额叶功能低下hypofrontality”,低下(hypo)是超高(hyper)的反面-它意味着放慢、甚至完全停止。Frontality指你的前额叶皮层;作为大脑的一部分,它容纳了所有更高级别的执行功能 - 比如抽象思考,计划,或者自我的感觉;但是正是这部分大脑的关闭,才带来运动员的一种“无我”的状态和在竞技体和球类运动中“神”一样的表现。一个冲浪达人同时又是神经学家的人叫科特勒透过自身的冲浪时体验的探索和研究写过一本书叫做《超人的崛起:解读人类终极效能的科学》(The Rise of Superman: Decoding the Science of Ultimate Human), 他在书中的研究就是针对这个“心流”现象,当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比如NBA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最后几秒起跳投球时,比如冲浪运动员在一个不是穿越过去就是被拍倒的大浪扑来的一瞬间,进入这种“无我”的状态是巅峰表现的关键因素。当然,进入这样一个状态有很多条件,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通过重复和一致性的身体运动把神经反馈系统设置成自动的状态这样大脑推理思考的那部分尽量不活跃。而这就是一个正在拜日的瑜伽人所做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人脑就会处在一个“心流”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身体和心理的感受和表现都处于峰值。这时候如果用脑电图来扫描的话,你得到的是一种阿尔法脑波,这种脑波意味着平静和放松。现在你就会明白单单只是做简单重复性的拜日式,一遍一遍重复地做,就可以很有效地改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自我放松的能力。
通过重复的动作来重新设定大脑的状态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们还有呼吸和身体的交互影响这个工具,身体循环着各种激素和化学物质。神经系统调节着呼吸,也影响着整个人体的化学过程;最终影响着身体的所有功能。重复和一致性的身体运动除了让大脑达到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同时和身体运动匹配的呼吸还必须有平衡的吸气和呼气的韵律。Rick Hanson 在《Buddha’s Brain 佛陀的脑》-这本书中说:均匀有韵律的呼吸可以平衡人的心率,然后带来神经系统的平衡。当瑜伽练习者在一个熟悉的体式和序列中用一致性的方式重复的时候,就像每天老朋友拜日式的时候,练习过程中我们同时训练着有节奏和韵律地吸气和呼气的能力。当有的时候我们在练习中加入新的元素,我们就会更多地去盘算怎样做好这个新的动作,下面该怎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完全专注于呼吸,呼吸的节奏和韵律就会被破坏。所以,增加挑战的体式是可以的,但是增加了之后必须用相对长一点的时间重复练习,让后面加入的这部分更加挑战的体式成为“日常”有规律的体式流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不就是和阿斯汤加瑜伽序列传统的学习和练习方法是一样一样的吗?
冥想的理论说我们要首先达到专注力,才可能进一步地找寻内心更深层的智慧。 也就是说在头脑进入“冥想”这样一个状态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平静地打坐,稳定均衡地呼吸。如果身体和呼吸的平静-这样一个肉身的物理条件都没有做到的话,就很难联结内在更深层更丰富的宇宙智慧的洞见;平静下来的身体才会成为一条通道,反之不能平静的身体就会成为一个拦路的大石头。在体式练习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你必须要在体式中达到平静和专注,这样你才能观察到复杂的体式和复杂地体式到体式转换中交互支持或者互相干扰的力量;而你的头脑才有条件进入“移动中的冥想”。无论你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我敢说你都会面临各种迎面而来的挑战...你都要这些挑战。所以当你可以练就一个稳定和冷静的“流”的心态,也就意味着你的神经系统有了平衡的设置,这时候无论你面对什么,你的心念都不会狂躁地波动 - 实际上心念和情绪的波动都会耗费很多能量,当你可以守住这些能量,冷静地面对人生境遇的种种,你就可以在任何状态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专注地处理手上的事情的能力。所以瑜伽和其他运动技能和工艺技能一样,神奇来自于千万次的重复。钢琴家也是一样:你要从小开始练习,天天弹哈农,天天弹一样的练习曲,弹到要吐,再加新的练习曲:小汤,拜厄, 车尔尼, 巴赫..... 无数次练习,努力,汗水.....这个过程就是钢琴大师的瑜伽。而拜日式就是瑜伽人的哈农。即使你不弹钢琴,你也要练习,练习,练习.....因为你要弹好生活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