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外吃饭不传染乙肝,这些行为才会!都是你不注意的“小事”
乙肝,大部分人对此并不陌生。
得了乙肝,不仅要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还可能会受到来自身边人的“歧视”。
不论是交友或是求职,很多人都因患有肝炎而碰壁。
“别跟他一起吃饭,他有乙肝!”一句轻飘飘的话,显示出了大家对于乙肝的畏惧,更使乙肝患者受尽歧视和冷遇。
但事实上,乙肝病毒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
根据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的《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可知,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种: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与大家所担心的不同,乙肝病毒并不能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
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只喜欢肝细胞的病毒,要进入肝细胞,需要一个对应的受体配合,人完整的口腔、食道、胃肠道的细胞,没有这种受体。
所以,吃进去的东西是不会造成乙肝感染的。
万一不幸吃到了乙肝病毒,也别跟如临大敌似的。
完整的消化道表面拥有自己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乙肝病毒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
它要么在肠道内直接被干掉,要么就被排到厕所里了。
就算病毒真的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数量也微乎其微,成人的免疫系统很强大,完全有能力消灭这些所剩无几的病毒。
其实,与其担心因就餐而感染,下面这些“小事”才是乙肝传染的高危途径:
在医疗资质不齐全的机构进行不安全注射、拔牙;
在消毒不严的条件下修足纹身、扎耳环孔;
与他人共用须刀和牙具;
有多个性伴侣,且有无防护的性接触经历。
一谈到乙肝,很多人就闻之色变,其实大可不必。
对于乙肝病毒患者来说,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发展为肝炎、肝癌等严重后果。
而且乙肝患者也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小孩。
只要接种乙肝疫苗并形成抗体,伴侣间的接触就不会传染乙肝。
父亲有乙肝,不会通过生育把乙肝传给孩子。母亲有乙肝,也完全可以通过“母婴阻断”技术,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
小贴士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宝宝在子宫内接触病毒受到感染;
分娩时如果有擦伤、黏膜损伤等出血破口而染上病毒;
产后哺乳时乳头有伤或是乳汁携带病毒。
对此,如母体携带乙肝病毒,在怀孕前应该做肝功能、乙肝五项、病毒载量、甲胎蛋白等检查,如果肝功能正常则可怀孕。
如果检查结果不正常,应该先治疗让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毒没有明显活动才可怀孕。
顺利生产后,足月新生儿须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保护好自己,远离乙肝病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
尤其是这6类人群:
新生儿,婴幼儿,15 岁以下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经常接触血液制品的医务人员,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接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者血液制品的人;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
有多个性伴侣者;
静脉注射毒品人群。
如果不记得自己是否接种过疫苗,也可以到医院感染科做“乙肝两对半”检查,确认自己是否有抗体。
如果没有抗体想接种,可以就近到各大接种门诊接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乙肝疫苗能够让我们避免感染病毒,但是注射疫苗时我们要了解这些要点:
接种乙肝疫苗,一般要打满三针,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接种当月1针,一个月后1针,半年后1针。
不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注射疫苗后所有的人都产生抗体。
一般来说,乙肝疫苗注射第一针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此时产生的抗体量很少,维持时间也短。第二针后有50%~70%的人产生抗体。第三针后9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
对不产生抗体的人则加大注射剂量,但仍然有5%~10%的人会出现无应答或弱应答,无法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
因此,在全程注射完该疫苗一个月后,应及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确认自己已经获得免疫。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
因为,只有体内的抗体浓度越高,保护能力才越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通过疫苗所获得的乙肝抗体滴度会慢慢降低,当滴度小于保护值时,保护能力下降,就无法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大量研究表明,注射乙肝疫苗之后的3~5年,乙肝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此时就应及时检查补打乙肝疫苗加强针。
因此,大家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体内的乙肝抗体情况,视情况进行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