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中药不能靠成分检测?如果这样,说明你不懂中医文化 2024-07-29 22:03:12 现在中医研究强调现代化、科学化。研究中药作用也要靠成分检测,双盲试验,可是这样一来,那些中医大学的专家教授越来越治不好病了,中医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真正干中医的也不多。这其实是偏离了中医研究方向,如果中医研究强调成分检测,双盲实验的话,这说明有些专家不懂得中国文化,不懂得中医原理。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绿豆,有人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绿豆,说“绿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纤维素,还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何况这些成分是在许多食物中,特别是豆类中都有的,没有什么特殊、奇妙的。”还说什么“作为一种食物,起到的是营养作用,不应该有也不能声称它有治疗作用。”他的这种说法正确不正确的呢?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他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一点老百姓对此都多少有所了解,在民间也有很多人运用绿豆的这一功效来保健治病的。《本草纲目》之中就有关于“绿豆”的介绍,“绿豆气味甘寒、无毒……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明朝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说“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去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也就是说,至少400余年前的明代,绿豆汤就已经成为解暑之物了。至清代,绿豆汤已经成为大众食物。蒲松龄在家贫之时尚能掏出三年绿豆,煮汤供人消暑,所得的报答——行路人所讲的故事又助他写成《聊斋志异》。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烈日炎炎暑气袭人的夏季,浑身燥热难耐,这时如喝上几碗清凉的绿豆汤,就会感到烦渴顿减,神清气爽。一些人如果口角长疮、溃烂,易长痘痘,这样的人如果常吃点绿豆,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得到改善。外科医生它用来治疗痈疽保护内脏,散去毒气,说它的效果极好,若三天内吃十几次,可免除毒气侵五脏六腑。可是有人一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绿豆的功用就这样被人用所谓现代科学的方法一下子给抹平了,绿豆的清热解毒治疗功效也成了不科学的了。毛泽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绿豆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说正是从老百姓生活实践中来,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真理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常识被有的人用西医的理论一分析居然变成伪科学了,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但是后来有人服用绿豆汤为什么不仅治不好病,病反而越来越厉害呢?这不因为绿豆不好,而是因为绿豆不适合你的体质。比如说有人阴虚火旺而出现各种上火症状,这时候如果让他服用寒凉的去火药来中和一下体内的火热,那他的各种上火症状很快就会好。但是如果让他再服用温热的药,这犹如火上浇油,上火的症状不仅不会好,还会越来越厉害。同样的道理,绿豆是寒凉的,它适合体内确有实热的人,这样的人喝了绿豆汤来中和一下体质,身体就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各种病状也慢慢会好,但是如果遇到一个身体本来就是寒性体质的人,再喝这寒凉的绿豆汤,这就好像雪上加霜,病会越来越厉害。这则是涉及到辩证用药的用问题了。又比如有的人研究人参,最后得出结论说“人参与萝卜成分相近”,既然成分相近,那功能也差不多。这个问题不用我说,我相信广大读者内心自有看法。在中医里人参与萝卜的功能完全是相反的,人参是补气的,而萝卜则是理气泄气的。为什么有的人吃一段时间人参之后,精神变好了,身上有力了;有的人吃一段时间萝卜后,身上没有力了,做事没精神了。这哪是西医的成分研究解释得通的?古人既然不靠成分研究来明了药性,那靠的是什么呢?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掌握这个方法,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治疗久病入络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癥结、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再如,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月亮粉丝 未精选为什么研究中药不能靠成分检测?如果这样,说明你不懂中医文化。更说明不懂中医的科学性真理性,更说明现代科学的不完善和局限性。 赞 (0) 相关推荐 中药千千万,功用从无之最第一之说【一点资讯】 观神农本草,看药性赋,讲药性,论功用.无不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为用药标准,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平衡的是阴阳二气.随着市场经济红红火火,资本闻风而动,姜你军,糖太宗.蒜你狠等农作物都被炒来炒去,而在中药行 ... 融合针药,后继努力 临床十多年了,接触的名家大师也可谓不少了,举目望去能够针灸和中药皆擅长的并不多,就是我大学的同学现在也多数从事着我们的针灸推拿专业的治疗,特别是在综合医院坐诊的就更偏向于针灸推拿外治疗法了,其实在大学 ... 西医为什么验证不了中医? @半岛老布 有人说中医落后于时代发展,有人说中医需要现代化,有人说中医缺乏科学验证,不科学等等,对中医的诟病不一而足,核心所在,则是中医始终通不过西医的科学验证. 在科学至高无上的今天,不能经过科学手 ... 中药拒绝机械的成分检测论,中医文化没这么简单 现在中医研究强调现代化.科学化.研究中药作用也要靠成分检测,双盲试验,可是这样一来,那些中医大学的专家教授越来越治不好病了,中医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真正干中医的也不多. 这其实是偏离了中医研究方向,如果 ... 中药与方剂的配伍规则——《周志远中医抗癌研究心得》3 | 周志远 单独用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是一种理想状态,不过这种理想状态不易达到.所以常见的状况是,一张中医处方中会有多种药物. 各种药按照某种规则,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是中药的配伍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的规律,是中 ... 研究显示血液测试能检测出抑郁症和躁郁症 来源:cnBeta.COM 在全球范围内,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在一生中遭受抑郁症的困扰.虽然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试错的,但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情绪障碍的生物 ... 关庆维:中医是生命科学!用西方意志去研究中药是对中医的一种破坏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热点类自媒体! 来源丨纪录中医 讲述者丨关庆维 同步丨公众号内容同步刊发在凤凰中医:视频号.微博号.头条号 敬请关注!投稿微信:FHzhongyi △ 点击观看 ... 探秘中国民间医:他久病成医!退休后用十年研究中药附子,开创独到的附子解毒法 来源丨<探秘中国民间医> 为振兴中华医药,发掘整理传承中国民间医宝贵财富,我们汇集多方力量筹拍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探秘中国民间医>.以此为弘扬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做出一点微薄的贡 ... 基于食品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研究六堡茶关键品质成分及祛湿功效 2021年5月10日,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侯粲.肖杰等人在食品工业科技杂志发表论文<六堡茶改善痰湿质功效及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祛湿机制研究>(DOI: 10.13386/j.issn1002- ... 胃癌复发无法预知?最新研究:通过这项血液检测就能提前9个月预测复发 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基梅尔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血液检测方法,可帮助预测胃癌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 "这项研究的目标是探究非侵入性液体活检能否预测胃癌复发.通过对循环细胞游离DNA和白细胞 ... 研究中药44年,院士坦言:中药不能根治癌症,这样做能延长寿命 研究中药44年,院士坦言:中药不能根治癌症,这样做能延长寿命 中药的作用是来自整体,那种研究中药有效成... 那种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说明他不懂中医! 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就像研究粮食的有效成分一样.如果说粮食的有效成分是维生素,人类为什么不提取维生素代替粮食? 原因很简单,粮食中虽含有维生素,但维生素却不能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