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晚年生活如何?

无为 红星故事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来源:历史收集册

原题目:黄永胜晚年生活如何?曾为家乡做了大贡献,去世当天实现人生遗愿

前言:

战争年代那些革命先驱,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心中至高无上的理想,告别亲人奔赴战场,将生死抛之脑后,有了他们的付出甚至牺牲,才有了新中国,有幸活到建国后的先辈,又将余生贡献于祖国的建设,或许他们的人生曾有瑕疵,但与他们此生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而今天所说的也是他们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开国上将黄永胜。

意志坚定的革命者

黄永胜,1910年生于湖北咸宁。1927年7月,17岁的黄永胜离家来到崇阳县城,在县里的团防局当了一名民团士兵,他最初的想法也只是找一个可以吃饱饭的营生,但不曾想这次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

他参军还不到一个月,崇阳县民团改为农民自卫军,参加了罗帅领导的通崇秋收起义,十几天后,黄永胜跟随起义队伍参加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军最初有四个团,但行军途中屡遭打击,很多战士和军官因对革命前途渺茫,偷偷离了队,三湾改编前只剩下700余人,而黄永胜就是其中的一位,三湾改编后,他成为三营九连的四班班长,这些都是意志最坚定的战士,当年年底,他在排长王良的介绍下成为党员。

在此后几年里,黄永胜参加了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在战场上,黄永胜骁勇善战、屡建奇功,22岁就成为红军师长,不过由于部队整编,他又调任红一师的三团团长,而他刚上任不久就立了一个大功。

原来师长郭炳生在与敌人斗争中,逐渐对革命前途产生悲观情绪,后来竟蓄谋叛变,一次他趁着师政委彭雪枫外出,借机带着一团和二团投敌,黄永胜知道后,先派人去通知彭政委,而他带着全团去追赶郭炳生部,彭雪枫赶到后经过一番劝说,一团和二团都返回部队,只有郭炳生带着几个亲信投敌,鉴于他为部队挽回巨大损失,黄永胜不久后荣获了一枚红星奖章。

将军的晚年生活

黄永胜身手矫健、思维敏捷、革命意志坚定,经过十几年的腥风血雨的考验,待到解放战争时,已是解放军高级将领,1947年他奉命组建第八纵队并担任纵队司令,后调任第六纵队司令,建国后已是第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身为正兵团级的黄永胜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授衔仪式上,第四野战军共走出20位上将,不过要论指战能力,黄永胜应该排到前几位,可惜老将军晚节不保,1981年被判18年,后保外就医安置在青岛。

毕竟是功勋赫赫的开国功臣,政府对他的生活起居考虑的还是很周全,他每月的生活补助是100元,此外每隔几个月还会安排体检,老将军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即可,他喜食黄鳝和泥鳅,隔一段时间会买一些打打牙祭,仅此而已。

1983年,黄将军被查出患上肝癌,院方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没有阻止病情的恶化,弥留之际,将军说出临终遗愿,希望此生能够再穿一次军装,4月26日,将军病逝,享年73岁,当时他身上穿的就是55式将军服。

生前曾为家乡做了大贡献

将军病逝后,后人将其骨灰带回咸宁老家,葬于131工程院内。

为何要葬在这里?那是因为这曾是将军生前日夜操劳,费尽心血的一个工程,在六十年代,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复杂化,北边有虎视眈眈的百万苏军陈兵边境,西南又有中印起了争端,鉴于严峻的周边局势,主席决定在华中地区建造一个隐蔽稳固的指挥所。此时将军想到家乡的高桥镇,经过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在这里。

二年多时间里,黄将军耗费了大量心血,不过随着国际环境的转变,131工程也失去原本的作用,如今已经全部开放,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地人都说这是黄将军对家乡做的最大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