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纸鸢”希腊的“风筝” ——中国和希腊的放风筝传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人高鼎的《村居》诗篇,摹写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儿童纸鸢图”。
春日踏青,煦风中放飞风筝的习俗,中国古已有之;在爱琴海边的希腊亦然,3月15日的星期一,中国农历二月初三日,是希腊的“清洁星期一”(Clean Monday)节日,希腊的习俗是:春光艳阳下,举家出动,户外野餐,迎着爱琴海上的徐徐春风,千万只风筝飞上湛蓝天空……
中国和希腊,节日大多依循大自然四时更迭建制,春阳送暖踏青,寒风冬日围炉。中国农历二月间,冬虫自蛰伏中渐醒,百花绽放,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的二月,正是儿童放飞纸鸢的日子。
希腊的“清洁星期一”,是进入斋戒时期的开始,以清洁食物带来身体和精神的“清洁”,有着深厚的希腊民族的意识形态基础,同样也有着冬去春来,身体饮食均衡调节的保健养生意义。在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沉沉冬日、大地纳藏的季节之后放飞风筝,让春风托起大地上的事物,升上天空,不仅是万物升腾的标志,亦是精神和灵魂渐起高飞的象征。
世界上诸多以航空为主题的博物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中国的“风筝”作为博物馆的开题展品。起源于中国的“风筝”,寄托着人类最初的飞行梦想。最先的风筝以木为质,称为“木鸢”,发明者有传说为巧匠鲁班,有传说为哲学家墨子。
楚国史书《渚宫旧事》记载鲁班能在自己制作的木质风筝之上,俯瞰身下城池:“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韩非子》曾载: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开始以纸制作风筝,称为“纸鸢”。
风筝,亦称为“纸鹞”、“鹞子”、“纸鸢”、“风琴”,晚唐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迎风而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
3月14日,中国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龙抬头”的日子,中国民间在此日祭祀土地神,人们认为此日是土地神的诞辰日。“龙抬头”的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农谚云:“二月二龙头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是日的庆祝,期盼天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诗人白居易题为《二月二日》的诗句是: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距离雅典三十公里处的厄琉息斯(当今称为“艾莱夫西纳”Eleusina)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大地母亲之神德墨忒尔的圣地,古希腊人认为,世间最为神秘和神圣的事物,莫过于春来草生,种子发芽,各从其类,万木竞华。厄琉息斯也是神话中德墨忒尔为重新寻找到自己亲爱的女儿珀耳塞福涅喜极而泣、让万物从严冬中复苏回春的圣地。这里的海滨,是希腊人“清洁星期一”最为喜爱的放风筝首选之地。自古希腊而今,古老文明中人们与大自然亲切而牢固的关系,在以各种变形的方式,仍然绵延不断、迢递相续地存在着。
从“木鸢”到“纸鸢”到“风筝”,从中文的“纸鸢”到几乎对应直译的造词逻辑“纸χαρτί”+“鸢αετός”=“χαρταετός”“纸鸢”,从春回大地时人们不约而同的古老习俗,从春日徐风中缓慢飘飞的风筝,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和希腊两个古老民族的“遥远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