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懂事的孩子是大智若愚,还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值得家长深思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们这样、那样的抱怨:
“我家的孩子太调皮了,一点话都不听”;
“我家的孩子太不懂礼貌了,见到人也不知道打招呼”;
“我家的孩子一点规矩也没有,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
“你看看人家二楼家的孩子多懂礼貌,嘴还甜”……
这样的抱怨多不胜举,在父母们感叹自己孩子顽皮,没礼貌,没有大人样的时候,那是因为看到了懂事、听话、别人家优秀孩子的榜样对比而言的。
当然,父母们看到的是孩子外在的表现,主观地认为这样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优秀的,但这样的孩子真的好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一个孩子在他该有的年纪表现出成人的状态,温顺听话、懂事、有礼貌,恰恰说明他内心的不安,外在的各种美好状态的表现都是在极力的掩饰。
隔壁邻居家的小男孩儿很调皮,经常听到家里传出“惊天动地”的“呯呯”声、嬉笑打闹声……
他妈妈只要遇到上下楼邻居,总是满怀歉意地说:“不知道会不会打扰到你们,我家孩子实在是太顽皮了,都十二岁了还不懂事,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看看人家前面那栋小赵家的孩子,多懂事,一点都不让大人操心”。
小赵家的孩子的确不让人操心,还是个10岁的男孩子,见到大人主动打招呼,礼貌而有教养,大人说话他会站着静静地听,一点也不会有不耐烦的意思。
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自己去,能主动完成作业,这些都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榜样的行为,但事情反常必有原因,他在他父母眼中也是好孩子吗?
提起他的父母,邻居们都无不遗憾地说,这个孩子也的确可怜。他的父母还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因为感情不和离了婚,家里只留下他跟爸爸一起生活。
在他五岁的时候家里又来了一位新妈妈和一位新妹妹,他的爸爸忙于工作,跟他相处的时间很少。
新妈妈好像和他相处的也不是很融洽,只是看到每天只送妹妹去学校,而他总是一个人自己走路去。
事情应该远远不止这些邻居们能看到的表象,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在幼儿阶段,本应享受着父母温暖的怀抱,但妈妈走了,他便成长在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家庭里。此时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爸爸身上,希望从唯一的父爱那里寻求到父爱母爱的慰藉。
新家庭成员的到来会让孩子内心产生隔阂,家庭环境氛围的不和谐,会让孩子内心产生自我保护机制。
慢慢地他学会看人脸色,学会见机行事,学会如何讨好别人,学会乖巧,懂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生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在成长中有五个阶段是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每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变,普遍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
每个阶段都有一对冲突或者两极对立,而形成一种危机,这种危机不是一种灾难,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自我就会增强。反之,就会造成孩子内心形成一定的格心理障碍。
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一下前面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这个阶段是从出生到一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如果儿童基本得到满足,它就不会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反之,会造成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安全感,对人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个阶段是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这个阶段是指1到3岁,是指父母养育儿童,要对儿童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但又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
家长要有耐心,不能过度地保护或者严厉的限制,否则就不会养成努力克服困难,有意志的品质;反之,则造成孩子顺从、跟随,没有自我的性格。
第三个阶段是主动对消极。
这个阶段是指4到6岁,这是孩子发展的主动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下,儿童就形成面对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反之,则养成孩子没有目标,不坚强、消极而不主动等不良的副作用。
第四阶段是勤奋对自卑。
这个阶段是指6到11岁正在上小学的儿童,不仅受父母的影响,还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影响。
这个阶段会养成孩子的各种习惯和目标;反之,会造成孩子性格懦弱、卑微,没有信心,不能有担当的人格。
不要再抱怨孩子不懂事、长不大了,孩子的成长、学习行为需要与他们自身发展的成熟期保持一致。既不要早于成熟期,也不要晚于成熟期,发展的成熟并不是单纯的有生理年龄决定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成熟起的巨大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