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之眼 | 王冰彤
一、
看到冰彤的画,作品中鲜有人物,简单的风景让我想到普鲁斯特,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遂想起高中时读他的书,总觉得他很神奇,他能觉察到时间的特性,觉察到女人、爱情,参赞造化,所以有些细节始终还记得。比如普鲁斯特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现在来看冰彤的风景画,我觉得他们俨然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保持着对平凡物事的敏感。
王冰彤作品《白云系列五》
冰彤画中的天空,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云朵朴素,近处往往暗示给你遥远的一望无际,空间感似如平淡,却有着不同于寻常风景的意趣隽永。其实艺术的超验精神难以用文字乃至现代诗来假以描绘,每个观赏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东西。而这些风景本身,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观赏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它也如同熙攘的婆娑世界中总会存在的几个淡泊大雅之士,如同形色当中总会存在的“纯真之眼”,它就是有这种力量,能够让你在图像化、风格化和怪异化的今天艺术界,回到毫无情绪或者乐观向上的朴素心态。
艺术家近照(二零一六年于北京故宫)
冰彤和我同岁,初见她大都会被她的惊艳所吸引,恰反之内心朴素,她有北方女生的活泼率直,自然也不如一些年长画家处世老辣,不如一些职业艺术家圆融。艺术于她而言,更像是有意为之,比如她今年二十八九岁,从吉林艺术学院读研毕业,回家工作,来京,林林总总,经历如同她的艺术,蕴含过剩的精力,也正是如此,她身上始终带有着淡然纯粹的气质,她努力要把艺术变回为生活方式,并非高雅、感伤或力求什么,照席勒的说法,朴素的艺术与感伤的艺术是对立的,朴素以自然动人,而在各种元素影响下的感伤的艺术却充斥张力。艺术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说冰彤的艺术简单,倒不如说是一种简单的选择。她不画所谓的“美景”,却总是把道路、树丛、平常的小山之类毫无做作姿势的摆在那里,在选择过了的光线下,留下简单化的景物轮廓,鲜有光华艳丽的流露,不经心的话,还会在画面上看到一些不规则色块的组合。很显然她有自己的尝试,但无意间遗留的习惯性痕迹(或者说“画面语言”)让人看得出她的用心,是走到了绘画本身的一种用心,所以,“拙”、“趣”、“逸”等审美趣味的苗头或通过用笔、构成、塑造时而不经意的露出一点,我便大抵能看得到她的以后了。
照萨特的观念,我们作为人在这个客观世界上所能看到的东西,从来就不是像我们看到和理解的那样实在地存在着的,事物存在着,但是没有它自身的意义。也正是艺术家的绘画,赋予它们附加的意义。风景画的诞生便是在这个“意义”当中,它源自泛神论,起源于尼德兰,17世纪西方艺术尚处于赞助人时期,艺术本身的自由性受到宗教、官方的限制,因此形成了显示王朝威严的最初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景画,后来荷兰小画派开始把意味转向市民阶层,具备了现实主义特性。后来的巴比松画派、英国风景画都不约而同的显示出自然成为人追求本性,拒绝工业社会变革的唯一出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画观念中对自然的有意追求,无疑都带给今天风景画的艺术环境一种直接的启示。尽管现代艺术中的德朗、郁特里罗、弗拉芒克等人从绘画语言、特性上有所开拓,但风景之为风景,正统的“师法造化”的风景画精神还是源自传统。以至于19世纪英国批评家罗斯金提出“纯真之眼”,不带任何先见的观看艺术作品。观赏者的状态,便成为统一的感觉,对所经验的事物并不加以区分,所以在其中既享受到精神活动,也享受到我们的感性生活的丰富性和优雅性。
有没有“纯真之眼”,我们暂不赘述。油画传入中国的百余年,在走过政治性、官方性的风景绘画历程之后,以八十年代初的无名画会,以一种客观的风景画面貌呈现出来,如马可鲁所说“为绘画本身而画”。虽然人们总是带着程式化的眼光来看待风景,但还是出现了一批为风景画意义独立做出贡献的艺术家,进入九十年代,风景画处在一个西化技法与西式观念并存的年代,二零零零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完全多元化,全球化的艺术成为仓库,多元化下的当代艺术充斥着风格、图像以及材料、机理等元素意义,冰彤所在的这一批年轻艺术家,正是处在这般“泛滥”又无所适从的时代里,风景画的再现功能被诸如摄影术等其它媒介所取代,在意象性、构成性、具象表现、写实等风景油画语言林立的环境中,当代文化本身便决定了它的观念性和纯粹性,它不再是以自然主义本身为出发点,而是可选择性的。
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在《艺术史原理》一书中分析风格的五对类型时谈到有绘画性的和没有绘画性的风格的区别:破帽烂鞋、乞丐、旧东西是入画的,废墟亦如此,没有秩序的边线,有生命的跳跃,能够同背景融为一体。相反,整齐的边线和建筑的正面是没有绘画性的。中国当下常见的风景画是一种风情化的唯美艺术。从这个层面上讲,意大利画家莫兰迪单纯的绘制静物,他曾经说自己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信徒,“没有什么比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更抽象、更不实在的东西了”。和莫兰迪纯粹的静物绘画一样,冰彤在这条纯粹的风景画创作之路上,敏感的描绘所见,所选取的山川、河流、自然万物,本身已经站在了一个艺术本身的角度上,她的再现方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唯美,也不是中国画角度上的写意性,她只是参赞造化,绘已所见,通过绘画性的实践,无意中拓展了一些艺术语言,形成了新面貌,这是值得期待的开始。
王冰彤作品《且听风吟》
二、
从冰彤的画中,能看到克里姆特、郁特里罗等艺术家的影子。和很多艺术家一样,她科班出身,接触了画论、艺术史、素描等系统的训练之后,她选择了风景油画,她说她喜欢上风景画的自由状态,但家人、朋友一度并不支持。对于艺术家,普遍的现状是,女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往往较短,甚至带有偶发性,她们会受到许多客观生理、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坚持下来的女艺术家,往往因为对艺术带有纯粹的热爱而受人尊敬。冰彤正是凭着这份热爱,清晰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接触了印象派、英国风景画,大量临摹,从中汲取营养,她也从老师任传文身上找到当下风景油画的适合追寻的状态,这些为她日后的风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她不只学会了欣赏,也凭着自身的痴心和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成为未来艺术界一道新起的风景。
她的作品并非具备女性艺术中常见的标志性符号,因而可成为朴素的艺术。但清新化、诗意化的作品名称、并不激烈的用色、内敛的笔触透出女性艺术思维中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一些特殊的表现趣味显示出冰彤对于“风格”思考的很清楚,如她所说“不想把自己圈定在风格里”,因为风格的形成就是僵化的开始,比如有些树的习惯性画法,她有意换了色调,或加入些构成、机理等新元素,使其在所在的那幅画里形成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她有意把离开真实自然太远的画面元素往回拉一拉,所以你能在她作品中看到一些诸如米勒、郁特里罗以及克里姆特等西方大师的影子,她认为风格化的个性源自秩序,而秩序就是传统,无秩序下的彻底个性化艺术容易走失,如同毕加索评价非洲木刻“如果我们把神灵成为有型,我们也就独立了”,现代艺术不是虚无主义的一味破坏,传统始终是艺术之根,冰彤的艺术并不是空穴来风的风格化艺术,它是站在当代年轻女性的角度对于所见环境的无意识性趣味的体现,而无意识也是一种意识,如果说18世纪“如画”的观念影响至深的话,你大概并不能从现实当中找到冰彤所描绘的任何场景,它们源于传统而又不同于传统,但题材本身并不重要。这有点像“搜尽奇峰”,就像她的认真,她说艺术家要“不断的给自己制造麻烦”,所以,无论从题材上“搜尽奇峰”,从面貌上、气息上、趣味上,她的艺术本身一定是源源不断而且值得期待的。
冰彤是八零后当中较为出色的年轻艺术家,这其中包含天赋,包含生活趣味、包含对艺术的理解,也包含对生命的认知。《六祖坛经》中有一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她喜欢杜马斯,她觉得每天都见的人被杜马斯描绘成一种更敏感的面貌,大抵是因为杜马斯的敏感。而冰彤喜欢朴素平和的艺术,因为她想过一种平和但充满阳光的生活,如杜马斯所说的那句“艺术是人们所不知道的事物的转译”,冰彤想在普通的山村、道路、自然万物中画出“自性”中的阳光,这大概就是她艺术中所存在的“纯真之眼”,它就是有这种力量,能够让你在图像缤纷的今天的艺术界,回到毫无情绪或者乐观本真的初心上来,这正是我们应该感谢而且期待她的地方。
作者 :大熊,独立撰稿人
2017年1月9日
王冰彤,
硕士,80后当代油画风景女艺术家,生于吉林
2014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系
师从于任传文等油画名家。近年来创作油画小品,作品兼具朴素与绘画性探索于一身,其风景具备女性的细腻与纯粹。
毕业作品《钱途》曾在吉林艺术学院获得优秀作品。
2012年10月作品《湖》在盛世伟业激扬青春长春青年喜迎十八大美术中品展中获入选奖
2012年作品《无题》入选吉林艺术学院第五届艺术节研究生“以艺画心”绘画展获优秀作品。
2013年作品《通化》入选吉林艺术学院十七届艺术节研究生写生展。
2014年作品《白云系列五》入选第五届中国高校美术学年展硕博组获三等奖。
2015年作品《且听风吟》入选第六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博硕组优秀作品。
王冰彤作品《记忆的倒影》
王冰彤作品《朝海》
王冰彤作品《叶子的诉说》
王冰彤作品《绿萌》
“
O woman, you are not merely the handiwork of God, but also of men; these are ever endowing you with beauty from their hearts.
You are one half woman and one half dream.
Rabindranath Tagore
”
画呓|栏主
本文版权所有,若转载,
需标注来自公众号“画呓”
“画呓”专注于当代艺术推介,
如果你是高度艺术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