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与紫菀的功效异同

      款冬花与紫菀,均味辛苦而性温,皆归经于肺,均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效,都能温润肺气。

(1)共同性

款冬花与紫菀,均味辛苦而性温,皆归经于肺,均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效,都能温润肺气。由于作用相近,二药常相须配伍为用,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咳嗽无论新久,皆可用之。广泛用于各种咳嗽痰多者。

(2)个异性

款冬花微苦辛散,性温,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蜜炙后润肺止咳)之功效,主治寒性咳嗽,或寒性痰饮而致的咳嗽、气喘,喉中有痰似水鸡鸣;以及久咳、劳嗽等肺虚咳嗽。

火热咳嗽者忌服。

款冬花配伍射干、麻黄、半夏、细辛、苦杏仁、紫菀、甘草,用治风寒咳嗽、气喘。

款冬花配伍川贝母、甜杏仁、紫菀、麦冬、沙参、玄参,用治   久咳、劳嗽。痰中带血加百合、藕节;肺中有热加桑白皮、知母、黄芩。

总之,款冬花长于止咳,为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良药。

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蜜炙用。

紫菀味苦辛散,性微温,具有化痰降气止咳(蜜炙品润肺化痰止咳)、升降肺气而通调水道之功效。长于开肺郁,止咳逆,化痰浊。主治外感内伤之咳嗽有痰;肺劳咳嗽、痰中带血者,或肺燥咽痒、干咳;或肺气壅滞,气不能下达膀胱而小便不利。

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宜炙用。

紫菀配伍白前、荆芥、桔梗、百部、陈皮、甘草,用治风寒咳嗽。

紫菀配伍五味子,用治咳嗽日久痰中带血。

紫菀配伍款冬花、百部,用治久咳不愈。

紫菀配伍知母、贝母、阿胶、党参或人参、茯苓、甘草、桔梗、五味子、莲子肉,用治劳热咳嗽、肺痈后期、肺痿。

(0)

相关推荐

  • 听故事学中药一百五十二:款冬花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唐贞元中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等职.张籍家境贫寒,一生体弱多病,后还因患眼疾而失明,所以在当时就有"贫病诗人"之称. 有一次,张籍不幸外感风寒,连续数 ...

  • 咳嗽咯痰一把抓

    ​"紫菀.贝母.款冬花,咳嗽咯痰一把抓",三药相须为用,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为临床治疗咳喘常用角药. 款冬为温润之品,药性功效与紫菀相似,长于止咳,紫菀则长于化痰,二者相须为用 ...

  • 中药紫菀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紫苑的食用方法都有哪些

    一.紫苑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1.治疗久嗽不瘥 治疗伤寒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2.治疗伤寒 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 ...

  • 生地与玄参的功效异同

    (1)共同性 生地与玄参均味苦甘寒,皆归经于肾,均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二药常相须为用,主要治疗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斑疹吐衄,身热夜甚,心烦口渴等.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 (2 ...

  • 乳香与没药功效异同

    乳香为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及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生用或制用.没药为橄榄科灌木或乔木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印度等地,生用或制用 ...

  • 紫菀的功效与作用

    紫菀-原态 紫菀-药材 紫菀-饮片 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根及根一茎一.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一茎一,编成辨状晒干,切厚 ...

  • ​姜黄与郁金的功效异同

    (1)共同性 姜黄与郁金,二者来源相似,俱为姜科植物的根茎块根.其功效也相似,临床都用治活血.行气.止痛,均可治疗血瘀气滞之胸胁心腹瘀痛以及癥瘕痞块等证. (2)个异性 姜黄味辛苦,性温,归经肝与脾. ...

  • 蜈蚣与全蝎的功效异同

    (1)共同性 蜈蚣与全蝎均味辛,有毒,皆归经于肝,都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三大功效,二药常相须为用,以相互协同而增加疗效.二药用量均不宜过大,孕妇应慎用. (2)个异性 蜈蚣偏温,力猛性燥,长 ...

  • 附子与乌头的功效异同

    (1)共同性 附子与乌头的性味相近,均味辛性热,有毒,皆归经于心肾脾,均具有性热散寒.温经止痛之功效.应用时,必须证见脉象微细或沉迟,舌苔薄白或白腻而后淡胖,口淡不渴,肢冷畏寒,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 ...

  • 紫菀的功效与作用 紫菀的副作用

    紫菀是菊科植物的一种,主要生长在潮湿的河边地带,在中国的内蒙和东北三省最为常见,这种植物的根可以入药,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他在中国古代医书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中都有详细记载,那么紫菀入药以后的功效是 ...

  • 青蒿与柴胡的功效异同

    (1)共同性 青蒿与柴胡均味苦性寒清热,皆归经于肝与胆,均可用治疟疾及寒热往来之证.均为截疟退热之常用效药.两药相须配伍为用,其清热凉血之功能更强,能疏肝开郁而使内郁之热得以宣散,伏热之邪得以清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