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云南买了一堆野生菌子,好吃到产生幻觉!
前阵子,有个朋友问王大力:
大力,你做过牛肝菌吗?准确来说……就是那个有毒的见手青。
每年到了七月,就会有几个朋友来和我探讨这个问题。就像每年七月,总会有“云南人吃菌子进医院后胡言乱语”的新闻,出现在微博首页。
作为一个菌子爱好者,我曾经去过香格里拉,在山上跟着当地人采松茸。
也在云南的菌子市场里见过大批五颜六色的菌子,一个个长得都不太好惹的样子。
其实大部分云南人在食用菌子这件事情上,还是非常惜命的。
在云南当地,随处可以见到毒菌子识别指南,还能收到“千万别乱吃菌子”的温馨提示短信。
去年夏天,我和小思思在云南建水点名要吃见手青,餐馆老板就掐着表告诫我们,煮够30分钟才能吃。
生怕我们不守规矩,老板中途甚至返回来查岗,“时间没到,连汤都不能喝哦!”
明明可能会有毒还要想办法吃掉它,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菌子真的太好吃了。
还记得第一次从云南打包一堆野生菌子回杭州,王大力十分认真地研究了不同的菌子怎么吃,煞有介事地列了菜单做成邀请函。
而我那些连夜赶来的吃友们,围着桌子用手机拍下见手青的样子,仿佛粉丝见面会。
而现在,一到雨季,王大力身体里的菌子DNA就会开动!
首先,我会选一些看起来不好惹但其实能吃&好吃的野生菌子。
其次,学会像本地人那样,快乐又安全地吃掉它们。
按我的经验,在网上搜索菌子的做法菜谱,不一定能学到什么秘诀,反而会被云南人的凡尔赛言论塞一嘴柠檬。
王大力之前在某App上搜索鸡枞菌怎么吃,看到一个本地人的菜谱,很激动地点了进去。
结果人家在食材分量那一栏写着:视自己在山里能捡多少而定,尽量多捡点。
这……莫名有种大家各凭本事吃饭的傲娇。
所以今天这些菌子吃法,没有正宗不正宗一说,纯属常年下来的经验。问了云南本地朋友,也看了一些坊间传说。
不管怎么吃,都不能辜负这一年一次的雨季~
我有个云南朋友说,她家如果有外地友人来访,又恰好是菌子的季节。会选头水的见手青(也就是第一批采的)招待,表示感情深厚。
“头水见手青更毒,但也更好吃。”听起来有点不对劲,但这大概就是相爱相杀的友谊吧!
如果你得到了一篮子见手青,用水轻轻冲洗,如果有一两片菜瓜叶更好,轻轻刷两下就行。
别太用力,正如它的名字所言,你的手稍微用力一点,见手青就会被你掐出淤青。
滑动看看:见手青逐渐“黑化”
洗好的见手青,要切得薄厚一致,才能均匀炒熟,不留后患。蒜片要多,辣椒要辣,腊肉要咸香。
油不能少放,但也得避免变成油炸,不停翻炒才能保证油裹在菌子上是流动的。
这样炒出来的一盘见手青,会保持那种像肉一样软韧,又带点脆卜卜的口感。香气就不用说了,直冲脑门。
网上有说炒15分钟能吃的,也有说要炒30分钟以上的。
按王大力的经验来看,炒到整盘菌子脱水,锅底只剩油,那就差不多了。大家根据自己家的火候控制。
曾经有朋友跟我探讨:有没有可能正好引发幻觉,但对身体又没有什么损伤?
在这里,王大力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一定!要炒全熟!也会好吃到仿佛在天堂的。
至于天堂里有没有“小人跳舞”,就不要过分执着了。毕竟留着这条活蹦乱跳的小命,才能吃更多其他菌子。
拿见手青来说,其实它的本名是红葱,是牛肝菌的一种。它有许多兄弟姐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一样肥厚脆嫩,香气扑鼻。
其中白葱就很讨人喜欢,长得和见手青格外相似,但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切面看起来也像粉粉嫩嫩的蛋糕。
不管什么牛肝菌,切片爆炒总是没错的。但我曾经把白葱切的细细碎碎,裹在猪肉馅儿里,做蛋饺吃。
在勺子上倒入蛋液,看着蛋皮成型,挖一勺菌肉馅儿,把蛋皮对折。
一只乖巧好吃的奢华牛肝菌蛋饺就成功了。是涮火锅要抢着夹的那种好吃。
吃货汪曾祺说,干巴菌是一种“宣威火腿味、油浸鱼鲞味、苏州风鸡味、南京鸭胗味”的大混合。
但当我收到新鲜的干巴菌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好家伙,混到最后就成了这五彩斑斓的黑吗?
而想吃上这黑煤炭似的一团,非常,非常,非常不易。首先,整块的干巴菌内极大可能藏有许多松针,简直就是菌子届的紫薇。
为了不让干巴菌四分五裂,要从中间掰开,把松针全部拔掉。然后,用清水冲洗至少3-4遍。
接着把每块干巴菌,细细撕碎,剔除砂土。加盐继续冲水清洗(不能泡,因为泡久了香气就没了)
老实讲,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洗过任何一种食材。干巴菌把我下厨房的耐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冲到水里基本不会有浑浊感,就算洗好了。
水分控干后,可以分包冷冻起来,能吃好几个月。随时可以拿一小包,炒辣椒&腊肉丝,不要吝啬放盐,盐淡了菌子就不够香。
这盘菜,唯一的缺点就是费米饭。做饭2小时,干饭5分钟说的就是干巴菌炒饭了。
说到冷冻保存,这是为了延长时令山珍赏味期,没办法的一种办法。但还有另一种做法,则是让菌子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和灵魂。
油鸡枞就是这样一种可以长期保存,又拥有百倍香气的神奇食物。
在我眼里,鸡枞是一种长得很正经的菌子,菌柄上顶着一个伞,伞下是漂亮细密的褶皱。颜色也温和无害。
但它可能是云南人最爱的菌子之一,地位甚至高过见手青。
在网上搜鸡枞食谱,一大半都不是正经做菜的,只见大家在市场上捡漏,在山上采到一窝鸡枞的快乐。
鸡枞不管老不老,都是宝贝。未开伞的,鲜嫩。直接炖汤或者炒着吃。开了伞的,运输起来麻烦不好卖,却是做油鸡枞的好食材。
开伞后的鸡枞更能充分在油中浸润,散发无敌诱人的香气。
先把鸡枞撕成均匀的条状,不能太细,否则经不起热油浸,一会儿就糊了。
油热到七成,先放干辣椒、花椒和茴香。炸出香味后,关火,放入鸡枞。充分搅拌后再次开火,油锅里会不停冒气泡,这是鸡枞内部的水分再往外跑。
一定要不停翻搅,防止糊锅。加盐不要可惜,这是你未来能用来拌面拌饭炒菜的万能美味,口味重一点更好调味。
一斤鸡枞,大概能做这样一小盆油鸡枞。任何能吸收汁水和油香的食物,都是它的灵魂伴侣。
比如这一盘油鸡枞烧豆腐,用鸡枞里的油煎过,浸润了鸡枞的咸香后,豆腐成了非常犯规的一道素菜。
当然,云南的菌子远不止这些。
迷惑性很强的青头菌,长得过于美丽,以至于总有人问它是不是见手青。其实是无毒又好吃的一种小奶菌。
它的表面有一层滑滑的胶质感,炖煮的时候出水量很大,收汁后特别适合烩饭或者烩面。
新鲜带帽子的竹荪,极脆,极嫩。可以说是美丽的易碎品。
它的鲜甜程度,吃过一次,我就拒绝把鲜竹荪和干竹荪混为一谈。这压根是两个物种的滋味嘛。
而长得十分富贵的金耳,摸起来有点像桃胶的手感,但自带甜味。
用它煮一碗夏日小甜水,水润冰凉。
吃到后来,我发现这些菌子虽然千奇百怪,做法却都不会太复杂。油、辣椒、肉、蒜……有这几样做它的陪衬,就能唏哩呼噜吃得人不分东南西北。
真要说需要什么,大概是人的耐心:在山上找菌子的耐心,一点点洗掉泥沙的耐心和下锅时仔细看火候的耐心。
而这耐心有多大,就看嘴有多馋了。
难为云南那帮嘴馋的,能发现这些菌子,让我们也有了口福。
每年这个季节,我都由衷感谢云南人对吃的无限热爱,因为对食物的赞美和享受,是人生最简单的快乐了。
王大力的菌子采购小贴士:
1.如果去香格里拉,当地菜市就能买到各种菌子
2.昆明篆新农贸市场有专门的菌子交易区,不过略贵
3.当地人更爱野生菌批发市场或者五里多市场,但不认识的杂菌别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