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洗手、关门、回忆.....你有没有被强迫症深深困扰着?

“我宁愿得癌症,也不愿意得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流行病”,常常有人自嘲“我有强迫症”。

但其实强迫症并没有这么简单,只有真正得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痛苦。

一个13岁的小男生,如果在街上不小心被对面的人碰了一下,他一定要转身跑很远,再回过来,装作不经意的“蹭人家一下”。

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个人会把身上的霉运传给我,所以一定要还回去,要不然就要倒霉了……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又被别人碰到,他又要重复同样的动作,一条街上来来回回……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常人眼里不可思议,但却是强迫倾向、强迫症者平常而抓狂的一天:

  • 觉得身上很脏,反复冲洗,反复检查门,东西只能放在某个位置

  • 一定要按某种仪式或顺序做事,如果出了一点差错,必须!必须重来

  • 脑子里控制不住地闪现某个画面,比如死人、癌症、流血....

  • 害怕自己染上病,害怕做出可怕的事情,怕从高处跳下、撞车……

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意义,但不做又怕不吉利,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你命令自己停下来!但越害怕重复,结果越糟糕,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家人朋友的不理解,让你越发自责。

恐慌,无助,崩溃,精疲力竭,甚至不止一次,你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2%~3%的人口患有强迫症。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关于全球疾病调查的报道中显示,强迫症是全球名列第四的高发病率精神疾病,其发病率是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两倍。

 有强迫行为不代表就是强迫症

 强迫症状反复出现欲罢不能才是病

“你有强迫症吧?”近些年这句话渐渐成了熟识朋友之间的玩笑话。那么,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强迫症呢?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患者常表现为不停地洗手、点数,还有的患者则会毫无原因地重复相同的话语,或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一定要遵循某种特殊的顺序,或反复做诸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事情,或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产生怀疑,等等。

患者深知强迫症状的不合理,却自己无法控制或摆脱,因而感到焦虑、痛苦、抑郁,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残,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损害。

很多人身上其实都有强迫症状。如果强迫观念或行为在一些人身上偶尔出现,并没有引起心理冲突或焦虑,仍属于正常范畴;

如果某些人有了强迫观念或行为,虽然程度不重,但发生频率较高,已成为性格特征,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日后容易发展成强迫症。

只有当一个人的强迫观念或行为,或两者都有反复出现,至少连续3个月,且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非外界强加,使患者感到痛苦又不能抵抗时,才可诊断为患有强迫症。

 近半数强迫症首次发病于15岁前

强迫症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孤僻

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显示,大约1/3 ~1/2的成人强迫症症状可出现在15岁以前甚至学龄前。

青少年强迫症患病率约为3%~3.4%。在青少年强迫症人群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约为2:l,发病率在成年患者中则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以脑力劳动者较为多见。

强迫症状可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思考毫无实际意义或虽有意义但可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人为什么要结婚”、“死会如何”等,或者不必要地反复怀疑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例如锁门后怀疑是否把门锁牢了等,虽经检查仍不能放心等。

强迫意向是一种违反自己意愿、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即将会行动起来的强有力内在冲动。

例如杀人、破坏东西、侵犯陌生少女等,但病人绝不会真正付诸行动,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

强迫行为是某些强迫观念在行为上的表现,反复出现刻板行为或仪式性动作,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时内心痛苦的结果。

例如反复数数,嘴里不停嘀咕,沿街走路总要走上街沿,进屋前先在门前立正再迈步进入,反复用肥皂洗手,强迫检查煤气等行为。

有强迫思维和行为,会占用青少年大量时间与精力,受这些症状影响使其注意力难于集中,时间变得紧迫,使其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和日常生活起居。

因为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生活,强迫症儿童青少年会经常感到挫败感,这使他们变得自卑、孤僻,增加了对环境与他人的不安全感。

 多因素均可诱发强迫症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明确强迫症的发病原因。但经学者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与强迫症形成有关:

1
家庭教育

国外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大约有50%的强迫症患者父母有过分的要求秩序和检查等行为。

此外,被家庭忽视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消极因素。被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更多的漠视与拒绝。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许,在做事情中对自己要求很高,继而会表现在其行为上,出现反复思考、反复检查等强迫症状。

2
性格缺陷

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者比例很高,几乎占一半。受强迫症困扰的当事人会有完美主义倾向,这样的人格素质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他们在个性上具有拘谨小心,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固执刻板,循规蹈矩,对自己估价过低,不喜欢标新立异,缺乏独立创新精神,因此社会适应性较差,人际关系困难,最终这种性格特征将发展成为强迫症。

3
遗传因素

据调查,强迫症当事人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高于普通人群。强迫症患者亲属可能携带与患者相似的易感基因。

4
生活中的不良刺激

强迫症之所以会发生,还因为有一些挫折事件诱发。如果一个人一生很顺利,也不会得强迫症。

例如,孩子面临中考压力,他希望考一个好学校,但这个目标对于他有点难,这个孩子就将学习焦虑转移到了安全焦虑上。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某些强迫性的观念或行为。整天挂念门锁、水龙头等,学习焦虑就被动地取消了。

主动暴露于“恐惧”情境中  

强迫自己逐渐甩掉“强迫心魔”

对于强迫行为,比如患者的不放心每次都因其反复检查(强迫行为)而获得缓解。从行为机制上来说,这种反复检查的行为就获得了强化。

为了安心,检查行为也就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复杂,行为模式越来越刻板化。可以说,强迫症患者的不放心以及强迫检查行为都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在强迫症的治疗上,首先,应帮助患者面对害怕、担心的对象(包括情境和想法),即暴露。

这种条件反射的焦虑,可通过暴露治疗来处理。即让患者暴露在这些情境中,不采取回避或其他降低焦虑的行为,经过相当长时间焦虑就会自然缓解,由此中性事物与焦虑之间的联结也就被打断了。

接下来,阻止患者出现相应的对抗行为,如仪式性动作,即忍住不做任何检查,让自己的不安自然缓解。

尽管短期内患者会产生焦虑症状,但随着时间延长及不断重复暴露于触发情境中,患者焦虑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强迫症状最后消失。

ENDING
熙桓心语

有强迫症的人本身其实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往往仔细严谨、富有追求。

通过心理疏导疗,优化性格缺陷,因此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即使出现反复,也并不可怕。

因为有过走出来的经验,再次面对的时候,可以走得更快。所以,你要相信,之前的功夫并不会白花,随着不断的练习,症状最终便不再成为症状。

如果能战胜强迫,发挥自己的长处,人生当然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