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迷失”的秘密?
有网友提问:自我迷失后,怎样回归自我?我的理解是:“自我迷失”,不是说过去还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因以后的某些原因迷失或丢失。当代精神分析哲学给出的回答是:压根就不存在一个“真正的自我”。
后精神分析哲学家拉康曾以“镜像”的隐喻证明了对自我的误认。这起源于儿童阶段的“镜子中的镜像”。镜子中的“我”当然不是我,只是我的一个二维平面图像。但从这时我就把镜像中的“我”误认为自己。当然这里的“镜子…镜像”只是哲学隐喻,扩展开来,我的人生面对的“镜像”很多,诸如:功名利禄,教授,作家,书记,董事长,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这类”名号”,“我”得了很多,那么,这些在外的职务,名誉都是“我”的吗?当然不是,这些只是“他者”给我的一种“命名”,好像是我的,其实是一种在外的对“自我”的“强加”。
接下来,“我”进入以语言为特征的“符号界”,这是由“能指”指涉“所指”过程,也是自我继续丧失的过程。很简要地说,自我不断在所指意义下丧失。为什么?因为“语言符号是对自我的杀戮。我们为什么总相信有一个“自我”的支撑?就是因为并没有察觉自己是个“伪自我”,对自己这个自我内里的空无和被他者篡位一无所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看看这个”自我”的真相: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高中毕业以前的学生实际上多是为家长和老师生活着。这些学生已经没有了被剥夺了自己的爱好,失去了自己儿童和青少年岁月的诸多乐趣,他们日复一日苦读寒窗,只是为了父母和老师们的虚伪的“面子”。于是,那个自我在哪里?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祁望,怎样在自我迷失后回归真实,也就是回归那个曾经失去的“真实界”,这也是一个不可能还原的幻想。真实界并不存在,此只是我们一个“理想化的预设”。因为,自我只能在由“他者”指认和符号象征中生活着,无法接近“真实”。其中语言符号是对真实的摧毁。就连一张桌子我们也无法逼近真相,只能用“桌子”这两个字符与真实四条腿的桌子标识替代。真实界相当于康德的那个“物自体”,自我只能对其现象以符号或象征给与大致近似描述。不过,好在自我能够把不真实的当作真实而认真固守,认真生活,这就够了,在别
人评价中,在别人眼光里生存着,总比与世隔绝好一些…